後文件 Post Document
第5屆
2007
視覺藝術入圍

選取流行語建築雜誌裡的精彩頁面,放大列印在透明靜電紙上作為展品,有的斜倚在廢墟式展場的一角牆邊,有的捲成裝腔作勢的立體造型,原有的印刷圖像與文字,因為印體透明化而變形,加上展出空間中的既有和變動性元素,從不同角度穿透近來或重疊映現,這些本已定稿和定義化的「文件」,於是當下又自我擴展成一片片的「新風景」一一這個逆向的觀念和表現手法,鋪陳了《後文件》展的基本概念和展覽策略。
二十二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雖然使用的媒材和形式各自有別,共同的目標是,反思藝術與現實疏離的潮流,以及當代藝術家速文件化的一種走向。他們蓄意將各種已形同文件的概念、符號和物件,逆向還原為一種當下的、開放的、可讓人重新感覺體驗和自我定義的實現。如果說,歷來的藝術展覽,都是在做一種創作成果的展現,「後文件」展所要匯集呈現的,不是藝術家各自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創作語法,而是藝術同時作為一種觀念紀錄與心靈旅行的多種可能。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經由2001年3月21日一群關注於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朋友藉由參與321會的這個舉動,期望有個未來奮鬥的基地,去更新、去開擴屬於我們時代的當下生活、新藝術文化。這文化工作團打造的集體情境欲開啟新形勢,打開當代。因此,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之實體空間設置於2001年,自成立初始迄今,透過顧問、既有成員與新血的注入,期間針對工作站之標向,舉辦了許多針對當代藝術實踐範疇內容的重要活動,其中包括了展覽策劃、研討會、讀書會、當代講堂…等等,成立之初即著手規劃以此物理空間元素與in situ概念出發的策展案藝術基地-新形「ㄕˋ」III:《一樓室內》,同時,透過打開-當代 藝術文化網站的建置,使更多藝術愛好人士經由此平台與「打開-當代」進行交流對話。

同年十月,藝術基地-新形「ㄕˋ」IV:《明日之雕塑界域》以雕塑發展之邊際可能為軸,在今華山文化園區邀集了國內中青世代的藝術家40餘人參展。而2003年3月則策劃以新世代創作型態的藝術基地-新形「ㄕˋ」V:《--E世代後--藝術登錄》,除此大型策展案外,「打開-當代」計畫以實體空間前的一個區塊,以一次展呈一件作品的「作品展一件」,透過不同策展人的巧思與發掘,發展更具實驗性的常態性策展,到2006年12月止,以舉辦了9個系列,約40餘次的展演。2003年獲嘉義鐵道藝術村邀請,策劃打開-當代6《裝置藝術政治正確-目擊當代:登錄形式對焦》,自此藝術基地-新形「ㄕˋ」系列正名為打開-當代系列,2004年2月應國北師南海藝廊的邀請,由羲千鬱策展小組拋出以打開-當代7《非族主裔》的觀點來看待、探討台灣藝術之主體性課題。甫於2004年12月策劃的打開-當代8《當代科技藝術大展—影像、傳輸、互動、監控》則是一藝、企合作的大型策展,2006年10月於高雄美術館的創作論壇系列策劃打開-當代9《築‧體‧場‧境》透過對於身體與空間的提問試圖處理當代生活型態另一種身體-物體的存在,同年12月再於華山文化園區策劃打開-當代10《後文件》,試圖建立另一種藝術創作與當代社會的相互關係,以及藝術如何回應真實,透過「後文件」的提出或許能在更懇切的狀態下對當代藝術的提議,提出能夠聚焦討論的切入視點。

2006
華山1914文化創意展業園區 中五館

關鍵字

×10
  • 打開
  • 當代藝術
  • 工作站
  • 策展
  • 多媒體
  • 影像
  • 物件
  • 文件
  • 感受
  • 感受我

評審談作品

這個展覽提出一個「後文件」的展覽議題,似乎找到另一個可以輕鬆地往前的出發點。

入圍理由

「文件」作為有效的「再現工具」,普遍地被質疑之後,總不能每次一直繞在「解構主義」之後的「回朔真實」的不可能的論述僵局之中。
這個展覽提出一個「後文件」的展覽議題,似乎找到另一個可以輕鬆地往前的出發點:再現的不同再現、之前的事件的再現斷片、用來製作再現物的機器、設備等等,這些都可以進入到一個特定的空間中,成為一個如同城市的文本片段的拼貼景緻之中,然後提供一種新的文本間的新的、無止境的創造性閱讀。

這個相當有深度的展覽,盡然是由一個以研究所學生為班底的藝術空間所策劃、執行,在更專業的展覽中,也很難有這樣的深度以及執行的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