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第19屆
2021
年度入圍

「全球南方」泛指在地圖上一連串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空間,台灣在這當中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然而這種中介角色,卻似乎是臺灣歷史上反覆出現的主題:從日治時期扮演日本南侵的跳板、冷戰時期的後勤角色,一直到在艱困的外交環境中尋找盟友。展覽作品多為北美館典藏,其他來自台灣各美術館及基金會。除了呈現台灣與「全球南方」戰後藝術交流史的面貌,本展亦可一窺台灣美術館收藏中所標示的南方樣態。

The “Global South” roughly refers to a se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mer colonies and non-Western cultural regions, among which Taiwan finds itself in a rather paradoxical position in this regard. From serving as a springboard fo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to providing logistics facilitie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then looking for allies despite difficult diplomatic situations, Taiwan’s role as a go-between seems to be a recurrent theme in the history. Most of the works in the exhibition are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and some from different museums and foundations in Taiwan. In a way,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features the history of post-war artistic exchang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Global South,” it also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art from the South in Taiwan’s museum collections.

高森信男,獨立策展人、策展團體「奧賽德工廠」廠長,長年致力於台灣與異質文化跨區域見之當代藝術交流,及現當代美術交流史研究,藉此突顯台灣的視覺藝術表現中的多元文化語境及策展敘事。近年重要策展包括2014年臺灣國際錄影藝術展「鬼魂的迴返」、2017年「菸葉、地毯、便當、紡織機、穴居人:當代藝術中的工藝及技術敘事」、2019年「留洋四鏢客」等。

TAKAMORI Nobuo. He is an independent curator and the director of Outsiders Factory, a curators collective. He has endeavored in facilitating contemporary artistic exchanges between Taiwan and other heterogeneous cultural regions as well as researching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istic  exchanges, through which he highlights the diverse cultural contexts and curatorial narratives in Taiwan’s visual art. His curatorial works in recent years include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 The Return of Ghosts (2014), Tabaco, Carpet, Lunch Box, Textile Machinery and Cave Men: The Narratives of Craftsmanship and Technologies in Contemporary Art (2017), The Middleman, the Backpacker, the Alien Species and the Time Traveler (2019), etc.

總策展人
林平
客座策展人
高森信男
藝術家(按展場順序)
羅德立奎茲.奇彥、儒巴度.雷達那、帕西雅.孟海、蟬尼雅.梅西雅.巴第亞、姚瑞中&鄭鴻展、區秀詒、林輝華、全會華、邱承宏、張恩滿、黃海昌、蘇育賢、伊旺.安美特&蒂塔.薩利娜
文獻研究員(按展場順序)
黃義雄、陳湘汶、許元豪、鄭文琦
展覽督導
余思穎
展覽執行
蔡雅祺
展覽助理
林以婕
布展小組
王麗莉 陳宏圖
展場設計
林志峰 傅郁心
展場執行
支涵郁
視覺設計
林冠名
視聽技術
莊子瑩
布展團隊
廖志文 李政憲 彭勝鴻 翔輝運通
燈光設計
何仲昌
行銷推廣
高子衿 劉惠平 廖健男
教育推廣
熊思婷 張芳薇 施淑宜 孫牧塵 梁恩睿
作品檢視
辜貞榕 丘世馨
攝影
陳泳任 陳志和 曹旖彣
2020/07/25-2020/10/25
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關鍵字

×0

    藝術家談作品

    「全球南方」泛指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空間,由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所構成。同位處此範圍內的台灣,因其戰後的特殊政治處境,與過往於相關國際文化事件的缺席,導致「全球南方」一詞似乎成為外於台灣的遙遠議題。

    採訪及文字整理|林怡秀

    「全球南方」泛指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空間,由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所構成。同位處此範圍內的台灣,因其戰後的特殊政治處境,與過往於相關國際文化事件的缺席,導致「全球南方」一詞似乎成為外於台灣的遙遠議題。

    在「南方」裡缺席的台灣
    回看全球國際政治與文化交流,其中兩個重要年份分別是1955與1968年,前者為亞非會議,後者是自歐陸開始發生、而後影響至日本跟美國的反越戰學運。策展人高森信男談到:「我們在跑國際交流時,會發現各地藝術家或研究者在討論中不斷重複提到這兩個事件,而台灣因為戰後戒嚴,我們在這兩個文化事件中都是缺席的,結果導致我們在論述戰後藝術交流時很難找到著力的空間。另外,1955年的亞非會議也建立了第三世界的認同,但戰後台灣其實處在很奇怪的狀態,她的社會、經濟雖然屬於第三世界,但在文化上又沒有屬於第三世界的認同感,所以我在想,是否可以透過一些當代的工作來補足那時缺席的遺憾。」

    從2011年起,高森信男開始陸續接觸墨西哥、東南亞當代藝術現場,過程中他也開始思考台灣美術史在「全球南方」概念中的孤立狀態,在此,「南方」一詞所包含的多重意義,主要來自1955年的亞非會議後發展出的國際南方、全球南方概念,「而在『秘密南方』展覽裡,我們不只是表面上去爬梳台灣跟國際南方的藝術交流史,另一方面也在爬梳台灣作為『南方』這樣的文化概念,她的文化或歷史底蘊究竟是什麼?」

    由作品串連出的時代現場
    自2013年開始進行冷戰相關研究與美術館典藏調查的過程中,高森信男發現在當時國民黨政府與各國的合縱連橫下,台灣在藝術領域上與東南亞有著大量交流,「當時的交流主要聚焦華裔社群藝術家,抗戰初期至戰後這些人自中國離散到台、港、東南亞各國,後來因為冷戰與國情的差異,他們在創作風格上也產生較大的差異,例如東南亞華裔會受南洋風格與當地風土影響,台灣藝術家則會強調具有中國風情的抽象風格等。」自這段歷史背景延伸,「秘密南方」除了展出多件來自美術館、基金會等單位的典藏作品,也從中穿插許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三件委託製作(梅丁衍、姚瑞中、區秀詒),用以討論在當時的藝術表現中無法呈現的敏感議題。

    「秘密南方」展覽作品時序開始自二戰即將結束、日本殖民走入末期的1940年代,藉由北美館藏、石原紫山描繪呂宋島戰爭的作品為起點,以導言的方式進入冷戰文化史。展覽前半部份主要討論1945-1950年台灣島內社會政治重組的時代氛圍,而後緊接越戰、泰北孤軍、六八運動以降,直至1980年代台灣與新加坡、拉丁美洲的交流關係。高森信男談到:「在整個展覽動線上,前半部像是在談大家不熟悉的政治史,而在進入1990年代的展場後半部,我們則是強調自東南亞來台留學的藝術創作者作品,或當代藝術家對新移民議題的關注。最後一個展間名為『在地南方』,概念是冷戰的政治背景下所造成的藝術交流,在1990年代之後慢慢演變成藝術家對國內相關議題的積極關注。」從展覽的呈現中,策展人希望傳達「所謂的『南方』並非一種外在的概念,而是本來就深植在台灣內部的記憶。」整個展覽結束在透過不同主題的歷史探勘、由研究者鄭文琦所策劃的「群島資料庫」。高森信男表示,「秘密南方」是一場將過往的書寫性研究轉化成視覺性的展覽:「以此方式發展出的『資料庫』,其實很難直接定義它是書寫生產、藝術作品還是文獻展示,將這樣的內容置於展覽末端,其實也暗示著這或許會是未來一種新的策展或創作形式。」

    評審談作品

    以秘密和南方分別做為隱喻,一方面爬梳了臺灣藝術史與典藏史裡被遺忘的一塊,特別是因為外交政治的存續而被重視或被忽略的部分。另一方面策展人重新檢視展演機制和藝術史學建構在地緣現實和歷史認同之間的差異,查看藝術生態是否隨著國際環境、經貿和戰略位置而持續變動。

    入圍理由

    以秘密和南方分別做為隱喻,一方面爬梳了臺灣藝術史與典藏史裡被遺忘的一塊,特別是因為外交政治的存續而被重視或被忽略的部分。另一方面策展人重新檢視展演機制和藝術史學建構在地緣現實和歷史認同之間的差異,查看藝術生態是否隨著國際環境、經貿和戰略位置而持續變動。做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典藏實驗展之一環,入庫的典藏品仍可隨機應變,反映展覽當下的局勢,也是策展人賦予展示機制更高的政治性之策略。(主筆/吳介祥)

    Comment on the Finalist

    With “secret” and “south” as metaphors, the exhibition on the one hand examines the forgotten puzzle of Taiwanese art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museum collection, particularly the aspects that have been stressed or overlooked due to the continuation of diplomacy and poli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urator re-examines the exhibition mechanism and disparities in the art history studies built on geographical reality and on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art ecology continuously chang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trade as well as strategic positions. As part of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s experimental collection exhibition series, artworks included in the museum collection can still be adapted to reflect the situations at the time of the exhibition. This is also the curator’s strategy to render the exhibition mechanism more political. (Commentator / WU Chieh-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