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第18屆
2020
視覺藝術獎

藝術家陳以軒從自己仰賴接案以支持創作的攝影斜槓人生出發,在半自傳性的題材中,將自我身份翻轉為委託方,「聘僱」十數名同樣以兼具攝影師/接案者/研究者等不同身份的創作者一同參與,探索「拿著攝影機的身體」。受委託方在各種「委託」指令下,走位、互動、演出一場場即興的室內團舞,隱約辯證著委託/被委託、創作/接案的關係。作品包含參與者的訪談,以八頻道同步呈現的方式,在美術館空間圈圍成橢圓形的環狀投影,探討關於自身世代的藝術家,如何在求全生存和創作自由的權衡策略中互相扶持前進。

Chen I-Hsuan started his photographer career as a freelancer and a “slashie.” With this semi-biographical topic, he adopts the role as the commissioning party, and “hired” a dozen of art practitioners, who, like himself, self-identify as photographer / contractors / researcher, to explore the idea of “body with a camera.” Under various “commission” instructions, the commissioned participants perform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improvising a series of dance choreographies that implicitly and dialectically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issioning party / the commissioned party as well as being a creator / being a contractor. The work also includes an interview with the participants, which is shown as an eight-channel video with an oval-shaped projection in the museum to discuss how artists of Chen’s generation strategically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eeking livelihood and creative freedom while helping each other move forward.

 

陳以軒
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攝影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臺北。藝術創作多以個人經歷出發,關注攝影如何梳理個人生命史,進而擴及映照族群乃至集體的生存狀態。透過平面攝影、錄像、出版、行為演出、展覽、出版等媒介形式,不斷實驗和擴延攝影的定義與層次,作品亦反映創作者對音樂與身體表演的喜愛。曾參與2016年臺北雙年展,攝影作品受邀於各大攝影節展出,並先後於關渡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機構舉辦個展。

Chen I-Hsuen holds an MFA in Photography from Pratt Institute, New York, USA. He now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His practice is rooted i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he has examined his personal life history through photography before extending it to the living situations of wider group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photography, video, publication, performance and exhibition, Chen has continuously experimented and expanded the definition and dimensionality of photography. His work also reflects his interest in music and body performance. He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2016 Taipei Biennial.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various photography festivals, and he has held solo exhibitions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Hong-gah Museum and other art institutions.

導演
陳以軒
導演助理
李浩、黃任斌
製片
陳以軒、黃少銓
剪輯後製
陳以軒
演員
蔡祖芸、汪紹綱 王湘靈、王佩瑄、吳其育、葉佳蓉
攝影
汪紹綱、王湘靈 王佩瑄、吳其育
燈光
陳俊廷、李佳曄、李欣哲、徐翊嘉
收音
董昱、黃柏瑜、黃奕捷、李佳泓、李欣哲、廖烜榛
策展人
葉佳蓉
指導單位
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
主辦單位
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
鳳甲美術館
展場規劃與布展
千鳥藝術有限公司
視覺設計
YAODE
2019.08.10-2019.10.06
鳳甲美術館

關鍵字

×40
  • 導演
  • 表演者
  • 演員
  • 腳本
  • 編舞家
  • 舞者
  • 舞譜
  • 獨舞
  • 群舞
  • 為何而動
  • 舞蹈影像
  • 演出紀錄
  • 排練紀錄
  • 錄像
  • 多螢幕
  • 藝術家
  • 陳以軒
  • 策展人
  • 葉佳榮
  • 鳳甲美術館
  • 接案
  • 甲方
  • 乙方
  • 交辦
  • 委託
  • 製作
  • 創作
  • 攝影
  • 攝影師
  • 相機
  • 攝影機
  • 持攝影機的人
  • 肢體
  • 主觀鏡頭
  • 客觀鏡頭
  • 訪談
  • 音樂性
  • 編舞性
  • 敘事性
  • 劇場性
+

藝術家談作品

採訪及文字整理/許祐綸

「斜槓」(Slash)這個詞彙,數年前被提出,成為描繪多重職業身份的替代詞;但藝術生態裡,身兼多職的非典型勞動早行之有年。創作者以接案收入維繫藝術創作所需的經濟來源,但接案常態時而也磨耗著創意醞釀。這之間,到底是互為折損,還是有互相擴充的餘裕?也許每位遊走於多元身份的藝術家,都各有不同詮釋解答。

以「委託」長出創作骨架

陳以軒對此辯證再熟悉不過。創作外,他接受委託拍攝宣傳性影像,維繫生活。然而當承攬工作佔去大量時間,卻得面對創作能量力不從心的考驗。他思考著接案與創作身份的辯證,在新作個展《委託製作》中,找來十數名具有類似身份的創作者,「委託」他們成為演員及攝影師,協助完成作品,在鳳甲美術館的個展中展開層層辯證。

接案生活是《委託製作》欲回應的處境,卻也反過來為作品長出骨架。陳以軒形容,在接案為表演藝術團隊拍攝影像時,常要手持攝影機,追逐舞者動態,「我發現『被要拍的東西帶著走』,是攝影師肢體上有趣的展現。」再者,拍攝訪談時,除以不同交談引導受訪者表達,鏡頭也常要從不同角度描繪拍攝對象,「我想到,如果拍一個人,再去拍背後的這個『正在拍攝的人』的樣子,會是有趣的方式,也就是拍『紀錄片的紀錄片的紀錄片的紀錄片……』,無限後設往回推。」

攝影者X演員的交叉視角

陳以軒以微薄車馬費,「委託」與他擁有類似身份的影像工作者參與作品,「但其實,即使接受創作委託,找你的策展人或機構,或多或少,還是會希望藝術家去滿足策展論述需求,⋯⋯無論純藝術或純接案,在『你自己想做的創作』跟『別人要你做的創作』間,一直會有拉鋸。」在《委託製作》的創作過程裡,陳以軒設計出十多種走位與動作安排,讓演員帶著攝影機完成指令。他運用平日接案所大量接觸的表演藝術排練、編舞技巧,操控演員的相對關係與流動,讓演員形成不同結構的舞蹈編排,另用上平日接案使用的軟體Shot Designer,將場景、演員走位與攝影機位置,以2D俯視圖繪製出另類的「舞譜」。

他從不同舞蹈作品找到有趣形狀,從中結合對委託接案的思考,付以饒富趣味的命名,例如,「母雞抓小雞」要求演員/攝影師拍攝前人後腦,無限循環串連;「小畫家」請演員「以相機畫畫」,成獨舞般的開放移動;「盲眼蜈蚣」,則讓表演者排列,僅排頭手持相機,後方遮蔽前方雙眼,排尾未矇眼者成為控制動作蜿蜒的主導。所有動作指令,均指向平日接案狀態時接受指令的多樣性,以及受託者與業主間的相互揣想,以及層層推進的科層關係。陳以軒化身委託者發號施令,演員為其達成作品的程度,也是委託關係的複雜縮影。

視點的跳轉與佈局

《委託製作》運用的相機視角複雜。演員在執行指令當下,手中相機亦拍攝畫面;兩位演員另側拍「舞動」中的場上演員;場邊一攝影機不時定點紀錄全程排練,將演員、側拍者、導演納入鏡頭;最後,另有花絮側拍師,紀錄現場所有工作人員狀況,間或為個別演員拍攝劇照。

拍攝完成,陳以軒接著為素材剪輯佈局出最終樣態。《委託製作》錄像全長約55分鐘,恰是一個中型表演藝術作品的長度;展場以八頻道錄像環形舞台視角,向圓心播映,也呼應作品指涉的無限後設狀態。他考量螢幕切換間的流動,同時關照畫面對應關係;每道螢幕亦可以是一主觀視角,在不同佈局間構成敘事弧線:「有點像是『乙方』的英雄旅程:攝影師來到奇妙的拍攝現場,發現場上沒有要拍的主角、無所適從,慢慢地回憶起自己一直很想創作,可是又意識到創作的自我尋找,未必比服從業主指令簡單,所以他慢慢領悟,決定還是回去聽從業主指示⋯⋯」影像配樂也經巧思,刻意取材一般接案影片常用的線上配樂資料庫,簡便而精準,達成情緒的推波助瀾。

既是總結也是起手式

《委託製作》歷時一年半發展,陳以軒從過去作品脈絡中,汲取出新階段可能的創作計畫方向——過往至今,其作品始終從個人生命事件抒發,到《委託製作》,仍在此軸線上,然而,談論微觀個人的脈絡,更從中觀照巨觀的共有現象。「我覺得每個創作者的創作生命,每個階段應該都會有一些改變……我處在不同生命狀態,但還是用過去方式創作,發現做不出東西來了,於是知道到了需要轉換的階段。這次作品讓我有機會去面對,並生出一套新的、現在狀態的創作方法。」《委託製作》像是陳以軒一路經歷的延續擴大,如創作生涯的小小總結,更是邁向下個階段的起手式。

評審談作品

從藝術家的創作處境出發,反思藝術生態現實,藝術家們彼此連結奧援,除了反應在日常生活的同儕情誼外,也在創作生涯上,共同形成一個橫跨不同文化生產領域的斜槓世代,是藝術界的現實切面,更是當代社會的縮影。

18 台新藝術獎  視覺藝術獎 得獎理由

陳以軒的《委託製作》從藝術家的創作處境出發,反思藝術生態現實,藝術家們彼此連結奧援,除了反應在日常生活的同儕情誼外,也在創作生涯上,共同形成一個橫跨不同文化生產領域的斜槓世代,是藝術界的現實切面,更是當代社會的縮影。
作品結合參與式的共作、誇張的表演、對「專業格式」的反諷、流動的鏡頭、細膩搭配音樂與動作影像,讓錄像裝置空間變成電影畫面般的生動場景,把現實世界帶入美術館,也使藝術空間交纏在影像社會的網絡中。

Jury’s Comments for the Visual Arts Award

Commissioned—I-Hsuen Chen Solo Exhibition departs from the artist'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reflects on the art eco-system, where the artist and his peer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in daily life, and belong together to a generation of “slashies” across various cultural production fields in their creative careers. This is not only the reality of the art world but also a microcosm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ntermingling participatory co-productions, extravagant actions, sarcasms of "professional formula", flowing shots, delicately synched music and motion images, Chen turns the video installation into a vivid movie scene, bringing the real world into the museum, while entangling the art space in the cobweb of image society.

 

入圍理由

《委託製作》建立在八頻道錄像藝術形態,以鳳甲美術館為特地場域,邀請二十幾位年輕影像創作者擔任演員,透過他們手持攝影機即興擺動與移動身體,集體表演十八種舞譜。此作的精彩與突出,一方面體現於後設性,音像構成與訪問的自我揭露等表徵相互結合;另一方面,則藉由「委託」影像工作者的協力創作過程來辯證接案、藝術創作乃至美術館之間的層層階序。《委託製作_陳以軒個展》有別於過往臺灣錄像藝術的表現樣貌,推陳出新,展現嶄新視野。 (主筆/孫松榮)

 

Comments on the Finalist

Commissioned constitutes of an eight-channel video and transforms Hong-gah Museum into a unique site. The artist invites more than twenty young image artists to be his performers, whose hand-held cameras show improvised dance rhythm and physical movement as they collectively perform eighteen dance choreographies. The brilliance and prominence of this work is first found in its meta quality, manifes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onic composition and self-revealing interviews, and is also shown through the “commission” of image workers, whose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e process serves as a dialectic examination of the hierarchy composed of freelancing, artistic creation and art museums. Commissioned—I-Hsuen Chen Solo Exhibition departs from Taiwan’s common video art landscape and unveils an innovative, fresh vista. (Commentator: SING Song-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