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檳榔攤之施公檳榔茶
第1屆
2003
視覺藝術入圍

藉表演者扮演檳榔西施販賣「施公檳榔茶」的行銷活動,產生此件作品與社會連結的關係,並以平面攝影及電子錄像,紀錄現場的隨機狀況。此行動藝術,是街頭每天上演的生活劇情,檳榔西施與街頭過客都是最生動的演員、最盡責的生活表演家,可謂在地文化的生活顯影。

整個作品呈現的舞台並不在畫廊或美術館,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定點,而是在一部可以四處開著跑的三輪車上。各個藝術展覽活動、競選晚會、或是人潮聚集的市集,都可以是檳榔西施表演、販賣「施公檳榔茶」的場地。

透過檳榔攤、檳榔與客戶間的關係,產生一個開放的創作過程。展演本身即是一個創作過程,在任何一個街道或日期皆可發生,屬於此創作的空間與時間是隨機的,且是真實發生的事件。

 

施工忠昊

施工忠昊是在美國成長的華裔建築師。於1990年代回到台灣後,立即被台灣社會動盪不安與充滿生命力的特質所震撼,並解深深地被吸引,因而開始了他一連串有關國家信仰的藝術創作。施工忠昊擅長觀察不同時空轉換之下社會精神微妙的變化,並且將這些現象轉換為裝置藝術與行動,敏銳地呈現出島國台灣曖昧不明的歷史處境與社會矛盾。作品包括《台灣福德寺》、《繼貝聿銘之後的空間美學(這個空間一斤多少錢?)》、《神 編號228》、《台北一人展 Pupa is coming!》、《美術館檳榔攤》等。

創作者
施工忠昊(施正騏)
總監
施工忠昊
錄像記錄及剪輯
陳鴻賓
平面影像記錄
呂季達、張燕玲、黃婉柔、劉秀瑤
裝置設計及執行
張燕玲、黃婉柔、趙宗翔、黃卡秦
服裝設計
蔣文慈及西施表演者
音樂
壁虎大樂隊 / 檳榔西施
技術執行
趙宗翔
演出人員
寶兒、趙宗翔、王若玟、王雅立、蔣宛庭等
2002
文化總會

關鍵字

×17
  • 美術館
  • 檳榔攤
  • 施公
  • 檳榔茶
  • 裝置
  • 媒材
  • 消費
  • 情欲
  • 窺淫
  • 窺淫我
  • 表演
  • 霓虹燈
  • 花車
  • 次文化
  • 消費文化
  • 俗艷
  • 烏托邦

評審談作品

施公的檳榔藝術反映台灣當代常民文化中特殊的次文化現象。

入圍理由

1. 檳榔西施和檳榔攤的空間,是近年來台灣次文化中最引人注目又最具台灣地方性特色的美學觀念,施公的檳榔藝術反映台灣當代常民文化中特殊的次文化現象,以行動方式突襲正式的展覽模式,頗具時代感和突破性。

2. 在現實的商業販賣層面,亦能兼顧商品行銷的可能性,以公司操作的團隊型創作,表現出台灣當代的"驚艷"美學。

3. 策展人與藝術家之間形成一個良好且相互支援的工作團隊:策展人對於藝術家及其展出的作品都能提出良好的陳述與闡釋,各藝術家的作品,多有超越其原本創作水平之表現,是策展人與藝術家積極合作,克服外在困難的一個佳例。

4. 以輕鬆兼玩世的手法,消除了長期以來,世人在藝術與生活之間所造成的鴻溝。國內藝術家有這番創意者,誠屬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