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
王有邦個展
第14屆
2016
年度入圍

民國八十年五月,王有邦第一次到舊好茶(古茶布安)透過魯凱史官歐威尼的解說,開展了王對魯凱的影像與文字紀錄。舊好茶是西魯凱族群的發源地,藉由耆老的口述代代相傳了一段近六百年的歷史神話、傳統文化與生活習俗,也是魯凱族最古老的部落。

民國六十七年,舊好茶遷村至新好茶。民國八十年,新好茶有一百一十戶人家,當中有二位百歲人瑞,以及十五位超過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魯凱老人,蘊藏著豐富的生存智慧、生命經驗,與強韌的生命力。而這些老人的凋零,也象徵著魯凱族歷史的消失。這些影像記錄,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跨過第二十三個豐年祭的現在,王有邦仍持續著魯凱的影像紀錄。從一個老人的生命史、一個家族、一個部落,或是一個地理環境與空間,藝術家透過時間與歷史的縱軸,長期記錄這一切的變遷。魯凱族強韌的生命力與豐富的文化內涵,總是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震撼與感動。王老師一直以單純的喜歡與感動作為動力去做真正自己喜歡的事。透過紀錄的過程,找到生命的原始尊嚴與自信,找到生命的存在價值。舊好茶像是孕育生命的母體,像嬰兒般的在母親的肚子出生,開始學習走路、講話。而攝影則是透視生命的窗,老師在影像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那是一種生命的反射。

民國八十年到民國一百一零四年,王有邦影像記錄生命歷程,舊好茶登山口、第一溪谷、第二溪谷、大峭壁、古戰場、紅櫸木、獨木橋、蒲葵樹。每一個休息處,串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與大自然環境空間,蘊藏生命、歷史與永遠說不完的故事。透過王有邦的眼睛,看見魯凱好茶部落的滄桑史,以及最珍貴的生命力。

 

王有邦

正職南亞塑膠,1991 第一次到好茶部落至此魯凱好茶影像紀錄、文字耕耘23 年,作品曾獲高美館典藏,於藝術認證2009 至今書寫新好茶生命史專題。曾在豐年祭現場展覽,大小展覽20 數次,也曾參與黑手打狗全省巡迴。並由晨星出版社出版「雲豹傳人一攝影」一書。2015 台南海馬迴光畫館《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藝術家
王有邦
策展人/展場設計
李旭彬
錄片導演/美術設計
蘇育賢
佈展人員(台南場)
蘇育賢、黃婷玉、李珮瑜、黃彥穎、陳怡如、蔡咅璟、許玲文、蔡文章
2015
海馬迴光畫館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關鍵字

×3
  • 攝影
  • 裝置
  • 原住民

評審談作品

成功將紀實攝影與肖像攝影種種類型與美學上的侷限,轉換成行走於展場活生生的觀眾可蒐集的線索與文件。

入圍理由 Reason for Nomination

影像,在《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展覽裡,表現成一個持續存疑的問號:持續維持它僅僅是不被證明、不允許被「證明了」、無法證明的生命、一個等待被確認的事件。展覽的製作巧妙的繞過紀實影像的倫理問題,將王有邦以生命時間投入的攝影,與他所專注的部落歸鄉行旅,摺疊出可觸可感的空間與素材;成功將紀實攝影與肖像攝影種種類型與美學上的侷限,轉換成行走於展場活生生的觀眾可蒐集的線索與文件,讓有關的想像從此展開。提名觀察人—郭昭蘭

In Wang Yu-Pang Solo Exhibition, image was represented as an everlasting question—it persisted in sustaining its life that was not proven, not allowed to “be proven,” and could not be proven, an event that awaited confirmation. The subtle production of the exhibition bypassed the ethics issu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converted Wang’s photography, in which he has invested his life and time, and his return to his native tribe into a tangible, perceptible space and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hibition succeeded in transforming the aesthetic as well as other categorical limitation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portrait photography into clues and documents for the audience to collect, and through which, conduct their journey of imagination. (Commentator: GUO Ja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