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提琴
第11屆
2013
表演藝術入圍

「拉提琴」意指中文之「吹牛」或台語之「噴雞龜」。一個人如何敘述他的深層內在,一個家庭如何用言說維繫它的核心,一個國家如何建構它的歷史……。這些努力和嘗試,我們天天在做,也天天看到別人在做。然而,在聽者眼中,每位講者都在「拉提琴」。

劇作家紀蔚然試圖在舞台上呈現一個人的腦袋,再現那無法被再現的意識,藉此了解高度仰賴科技的台灣人究竟在想些什麼。劇本刻意模糊寫實/非寫實的界線,運用了部分疏離手法,藉此處理「台灣」、「文化」、「認同」、「敘述」相互交織的議題。

導演呂柏伸細膩處理人物之間的情感,刻畫現代知識分子深層的無奈與無力。舞台上並藉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影像媒介,包括電視、攝影機和平板電腦螢幕等穿插運用,凸顯現代人對媒體與科技的高度依賴,建構和詮釋劇中所謂後感情年代知識分子的深層心靈圖像。

 

創作社劇團

創作社劇團為一群台灣資深劇場編導、戲劇學者、藝術行政及媒體工作者所組成。有鑑於現代劇場與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創作社強調劇場原創精神。成立15年間,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第三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年度大獎與國藝會「表演藝術 精華再現」。

製作人
李慧娜
編劇
紀蔚然
導演
呂柏伸
演員
樊光耀、姚坤君、呂曼茵、張詩盈、郭耀仁、楊景翔、陳彥斌、蔡佾玲、林家麒、胡大器
旁白聲音演出
高劭宜
舞台設計
王孟超
2012
國家戲劇院

關鍵字

×0

    藝術家談作品

    這是我寫過最好的劇本。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創作社劇團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乍看之下,你會以為《拉提琴》是齣音樂劇,再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冷伯」紀蔚然的最新劇作,在他的筆下,「拉提琴」其實意指「吹牛」、「說謊」,和想像中的浪漫完全不相干。藉著此劇,紀蔚然想述說的是台灣知識份子的無力與無奈……

    誰在「拉提琴」?

    外號劉三的中年知識份子,意外被牽扯進老友離奇的自殺事件,一夕之間,他在媒體前成為代表「台灣社會人心冷酷」的大罪人,並逐步揭露他那無感怨懟的婚姻、粉飾疏離的親情和永遠達不到的成就。面對挫敗的人生,他顯得既無能又無力,在疑似喝下防凍劑而昏迷之後,他在無聊科學家的引導下,一一揭開腦中長年累積並深深影響性格與行為的分裂記憶,然而凌亂錯置的繽紛奇境,究竟是真實還是夢境?這會讓他更清醒,或是更迷惘?

    《拉提琴》為劇作家紀蔚然繼小說《私家偵探》後,睽違劇場5年的最新劇本,其犀利的言語機峰、深刻的社會反省,依然呈現在此劇中表露無遺。藉由研究員劉三的無用與空虛困境,紀蔚然想問一問:「知識份子發生了什麼事?」

    紀蔚然表示,這齣劇的靈感是來自一部外國電影,劇中能通靈的男主角向女生告白時,看到鬼拉著提琴扮鬼臉嘲諷他說謊。紀蔚然認為,我們天天聽別人說自己、說家庭,說國家,然而,在聽者眼中,每位講者都像在「拉提琴」!而當聽者自己也有話要說的時候,他是否頓時也成了矯情小丑?在一個沒有大敘述、只有眾聲恣意狂飆的年代,是否大家都變成了「拉提琴」的小丑?值得省思。

    穿梭在寫實與非寫實的黑色喜劇

    曾以《嬉戲who-ga-sha-ga》榮獲第三屆台新藝術獎的紀蔚然,提到《拉提琴》時,半開玩笑又認真的說:「這是我寫過最好的劇本。」有別於以往,紀蔚然在《拉提琴》中,不再仰賴髒話,不再賦予語言絕對優勢,反而改變風格,於劇本中加入對音樂及影像的舞台指示,嘗試找回劇場特有的魔力。

    在舞台上,紀蔚然試圖呈現一個人腦袋裡的景象,再現那無法被再現的意識,藉此了解高度仰賴科技的台灣人究竟在想些什麼。劇本刻意模糊寫實與非寫實的界線,運用了部分疏離手法,藉此處理「台灣」、「文化」、「認同」、「敘述」等等相互交織的議題。紀蔚然說,80年代以前,台灣知識分子因為言論管制而無法施展,80年代好容易有了社會運動可以大鳴大放,90年代之後卻又因為媒體亂象,造成整個社會膚淺、荒謬化,更讓知識分子倍感有心無力。

    而首次與創作社合作的導演呂柏伸,將此黑色戲劇融入更豐富的元素,成功詮釋疏離但嘲諷、戲謔又嚴肅的文本。藉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影像媒介,包括電視、攝影機和iPad螢幕等穿插運用,凸顯現代人對媒體與科技的高度依賴,詮釋劇中所謂後感情年代知識分子的深層心靈圖像。此外,他流暢調度寫實與非寫實的場景,細膩處理人物之間的情感,也刻畫出現代知識分子深層的無奈。

    評審談作品

    可以說是2012年臺灣現代戲劇,最傑出的「原創劇本」演出之一。

    入圍理由
    紀蔚然是臺灣少數持續創作不輟的劇作家,多年來累積出「冷伯式」嬉笑怒罵語言風格,及不時揶揄時事、嘲諷人性的知識份子議論性格,其鮮明的個人風格與創作能量,在劇場界佔有重要的地位。經評審團反覆討論後認為,《拉提琴》在結構佈局及敘事策略上,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偵探小說式的劇情推展下,剖開的是當代社會的混亂切面,並回溯整座島嶼的歷史 / 政治糾結,寓言今日人際 / 家庭關係的分崩裂解。劇情在真實與魔幻的邊緣推進,直到最後的大反轉,更強化了這場瘋狂的「當下」指涉。導演在尊重原著之精神下,整體處理節奏分明、手法流暢,全劇演員的表現及服裝、燈光、舞台、音樂等設計群,均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可以說是2012年臺灣現代戲劇,最傑出的「原創劇本」演出之一。觀察委員 ─ 謝東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