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紀當代舞團推出藝術總監姚淑芬老師根據俄羅斯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的「婚禮」、「春之祭」所編創的「婚禮/春之祭」。表演分上半場的「婚禮」和下半場的「春之祭」,舞者的每一舞姿,像是原始叢林中的藤蔓,錯綜複雜的交纏著;又如大地萬物的誕生,要用死亡之舞來獻祭。充滿儀式色彩的演出代表人性回歸原點的過程,洋溢著純樸的原性色彩以及原始的呼喚。
世紀當代舞團
創立於千禧之年。以創新理念為主旨,結合多樣式的表演藝術為方向,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合作,不僅為台灣現代舞蹈開闢新風貌,更賦予舞蹈新的生命詮釋。作品的題材多取自於生活中的週遭事物,活潑感性堆成對生命的省思,使觀眾因欣賞舞蹈而豐富生活。
《春之祭》闡述的是以死亡的獻祭來換取大地萬物的誕生。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姚淑芬與世紀當代舞團
編撰│盧家珍
由新銳編舞家姚淑芬創立於2000年的世紀當代舞團,一向以「行動藝術」為主要辨識特質,無論是《孵夢》系列中,舞者們像特技團在彈簧床墊上彈跳穿梭;或是《一腳翻天》中,舞者們踢球似的足球舞蹈,在在顯示姚淑芬不按牌理出牌的生猛創意。然而在舞團十週年之際,姚淑芬卻一反常態的以著名的芭蕾舞劇音樂《春之祭》編創作品,並且不怕死的帶著一群年輕舞者往國家戲劇院衝,令好友們驚愕不已。
以挑戰史特拉汶斯基為十週年儀式
《春之祭》是俄羅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代表作與成名作,內容敘述一群長老觀看少女跳舞至死亡的儀式獻給春神的經過,該腳本後來遺失,只剩下管弦樂總譜。全曲共分兩幕十四個段落。第一幕《大地的崇拜》共有八個舞曲組成,第二幕《祭獻》由六個舞曲組成。兩幕都是從慢速的序奏出發,而最後以狂亂、高潮式的舞曲作結束。
這齣舞劇於1913年在巴黎首演時,因為過於前衛刺激的音樂,而使得觀眾大喊:「快停下來、不要演了!」現場兩方迥異觀點的觀眾竟然打起群架,發生嚴重的暴動,沒想到日後卻成為現代音樂的濫觴,史特拉汶斯基也被封為現代音樂之父。現在的《春之祭》,已經成為世界各大舞團發展到某個階段必定要挑戰的一個重要舞碼,作為超越風格的起始點,而世紀當代舞團也在十歲生日時,選擇這首曲子作為成長的儀式。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雖然是一百年前的作品了,但是現在聽起來還是很前衛!」姚淑芬說。在編創《春之祭》前,她已久聞史氏風格之繁複激烈,因此先以大師的另一曲《婚禮》作為試金石,她笑道:「若是這首曲子做不成,那《春之祭》也甭想挑戰了!」於是,舞團十週年的演出《婚禮/春之祭》就這樣一點一滴成形。
從畫作與音樂延伸想像的《婚禮》
史特拉汶斯基於1923年創作的《婚禮》即將百年,姚淑芬從音樂中感受到古典延續至現代透明化的概念,希望作品整體呈現在無色無味的中度空間,就像一個集結所有藝術表達的大宇宙,引力在幕與幕之間的透明氣旋裡,星塵引爆,而人們只能引領、轉頭或回旋,就像在婚姻的無重力中,人們只是一個無能無力的癱瘓者,在古典音樂的嚴肅思考中被評判。
舞台上,舞者們用截然不同的肢體語彙,演繹這支改編自史特拉汶斯基清唱劇的舞,從畫家王攀元的作品延伸,舞台上四散著白紙,在舞者腳下逐漸撕裂、糾結,投影幕上,王攀元畫作中的一枚太陽或月亮孤懸,激起許多人的想像與感動。對許多人來說,姚淑芬變了,從悠遊於跨界、創意的概念組合原創,重新回到舞蹈的起點,跟身體工作。
「這次演出單純以舞蹈呈現,實在是因為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太複雜,我沒有心力去處理其他元素,哈哈!」姚淑芬笑道:「很多人看了舞覺得不習慣,他們看慣了結合多種肢體創意或跨界元素的姚淑芬,所以看到這次純粹舞蹈的表現時,都忍不住大叫:姚淑芬不見了!姚淑芬去哪裡了?其實對我而言,這也是另一個面向的我。」但也有許多人在驚豔之餘,開始期待這樣的作品概念能衍生成一個巨大的舞蹈靈魂,或是發展為世紀當代舞團今後的根基式作品。
《春之祭》探索情慾歷程
相較於《婚禮》,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更像是一頭怪獸!它的龐大與繁複遠遠超過姚淑芬的想像,旋律與節奏變化無常,一會兒三拍,一會兒四拍,每每只是聽音樂,就令舞者們幾乎崩潰。
為了避免受其他編舞家的影響,姚淑芬刻意拒看任何版本的《春之祭》,以自身感受出發。姚淑芬勇敢的從音樂原意中,回看自身對情慾的探索歷程,檢視自己的情慾流轉,將它轉化為關乎情慾性的動作語言,成為冷調性的唯美情境,藉此質疑著情慾在兩性間權利關係置換時,究竟是情感交融後的昇華?抑或是一塲無辜祭禮的開始?
「《春之祭》闡述的是以死亡的獻祭來換取大地萬物的誕生,面對如此壯闊的主題,不單是編舞家的自我超越與挑戰,也是所有舞者同心協力的過程。」姚淑芬說,《春之祭》的創作不但令她身心都緊繃至極點,和她一起工作的舞者們也歷經從未有過的痛苦試煉!姚淑芬必須帶著這群涉世未深的年輕舞者們擺脫與生俱來的羞恥感,探索自身情慾和感官,進而表現為肢體語言,加上長期音感與舞蹈頻率的嚴格訓練,她與舞者之間反覆溝通、拉扯、思考、挫折,終於衍生出極具震撼力的深度作品。
序曲由黑夜反覆的呼喚出地獄式的復生,在《春之祭》中,姚淑芬僅挑選了幾幅王攀元的樹枝和水墨畫作,黑白色調,象徵大地甦醒、春情勃發。整場演出動用了三十幾名舞者,除了專業的十二位舞者外,還包括了非舞者的大人和小孩,在這充滿儀式色彩的演出中,代表了人性回歸原點。情、慾、性三者關連的生與死,陰與陽,愛與恨,柔靜與暴烈,恰恰反應於每一舞者的舞姿,像原始叢林中的藤蔓,錯綜複雜的交纏著。
「這是一段痛苦但卻很有成就感的過程!」姚淑芬說,無論上半場的《婚禮》或下半場的《春之祭》,兩者都是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儀式,也是世紀當代舞團的十周年儀式,不但慶賀舞團的成長,更是所有觀眾的一次豐收。期待十載之後,姚淑芬會帶領世紀當代舞團往更深的境界走,展現旺盛生命力與無限可能。
氣勢恢弘且具深度,挑戰台灣舞蹈之動作慣性、主流審美與性別規範,呼應西洋舞蹈史上曾發生的革新創舉。
入圍理由
結合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攀元畫作投影、史特拉文斯基同名音樂,編舞者姚淑芬運用扭曲變形的人體姿態以及劈砍拉扯的動作元素,塑造出枯槁崩裂的超現實舞蹈意境。編舞、服裝/化妝與舞台設計烘托創作主題,展現脆弱人體內部深藏的性慾以及社會外在環境的制約。舞者台風穩健、演出具有職業水準,詮釋出曠男怨女的無盡追尋與羈絆。舞蹈語彙與結構突破創新,整體製作具有大氣魄,劇場效果令人振奮、耳目一新。觀察委員 ─ 趙玉玲
得獎理由
《婚禮/春之祭》氣勢恢弘且具深度,挑戰台灣舞蹈之動作慣性、主流審美與性別規範,呼應西洋舞蹈史上曾發生的革新創舉,在歷史、文化、性別面向具有批判性與開創性。對照編舞家姚淑芬過往作品,本製作突破性大,不懼醜陋與實驗。此外,整場演出結合王攀元畫作的多媒體投影,開拓東西對話空間,讓本演出不只是一個西方作品的詮釋版本,更是向本地藝術家致敬的最佳典範。決審團 ─ 耿一偉、趙玉玲、Paul King、Leisa Shelton、許舒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