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照明
第9屆
2011
視覺藝術獎

「東亞照明」為台灣少見的純然觀念性的單一展演,藝術家以其經濟性位置去面對一個展覽的形成與結束,並思考著既有環境下的資源來源與資源去向問題。在這裡,作品的概念與資源一同成了一個奇特的混合體,贊助商的資源透過藝術家流到了美術館(另一個資源提供者),藝術家則在這過程中擔任一個中介,藉此有效地凸顯藝術家與資源的種種關係。

 

周育正

近期重要個展:2010 「由於來自美國的64色蠟筆」/SUPERFORG 畫廊/舊金山/美國、 2010  「東亞照明」/鳳甲美術館/台北/台灣 。2009「我為人人 . 人人為我」/貝瑪畫廊/台北/台灣、2008「周育正個展」/丹佛當代美術館/新媒體畫廊/克羅拉多州/美國。聯展:2010「低調—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展」/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0
鳳甲美術館

關鍵字

×0

    藝術家談作品

    我只是要挑戰傳統美術館照明的習慣而已!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周育正

    編撰│盧家珍

    藝術家周育正又入圍了!繼《很膚淺》入圍第七屆台新藝術獎之後,今年周育正又以《東亞照明》獲得評審青睞。不同於之前大量運用流行文化符號,加上LED燈、霓虹燈管等元素,使作品呈現光鮮亮麗的色彩;這次周育正僅僅使用白色日光燈,規律地排列在展場天花板,簡單得令人吃驚。

    藝術家的經濟性位置

    一個藝術家的經濟性位置到底是什麼?藝術家只是被動的資源接受者嗎?有沒有可能成為資源交流的軸心?為了探討這個議題,周育正進行了一系列藝術性活動,而風格也從單一的畫作呈現,演變成概念式的作品。

    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莫拉克風災後,藝術界發起了賑災義賣活動,當時周育正運用政府補助的經費特地製做了一批印刷版畫,做為賑災義賣之用。他以藝術的形式,將自己的資源轉換至公益團體,試圖對於藝術家在社會中所獲得的補助,以及藝術家在社會中的功能提出另一觀點,開啟了「資源來源」與「資源去向」的概念。

    2010年,周育正又在台新基金會的邀展中,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為題,利用台新的補助做了版畫,再以材料成本的計價方式,販售給台新金控大樓內的員工,透過「資金-生產-販售」的流程,周育正將同等值的補助資源又回饋到台新基金會。在活動中,周育正有效地顯露出藝術家與資源的各種關係,並塑造出他在資源流動過程中的創造性位置。

    有了前幾次的操作經驗,周育正於2010年首度以空間形式發表作品--《東亞照明》,這也是台灣少見的純然觀念性的單一展演。

    展覽一個計畫

    「這是我第一次讓展覽只展出一個計畫,而不是圖像式的作品。」周育正說,《東亞照明》以個展的方式發表於「鳳甲美術館」,在計畫中,他用經濟角度去面對一個展覽的形成與結束,並思考藝術家如何利用並轉換現有環境裡的資源。他針對當時「鳳甲美術館」既有的燈光設備提出新的企劃案,最後在美術館的協助下,透過企業贊助,實現企劃案所提出的燈光設備。

    為了能順利取得私人企業的贊助,周育正毫不避諱地使用「置入性行銷」,將展覽名稱轉變為企業行銷的另類方式,並且在展覽文宣、廣告上皆以其企業識別形象為主要視覺。「由於此次的燈具是由東亞照明贊助,所以展覽就命名為《東亞照明》。」周育正笑道:「展覽名稱也是作品的一部份!」而在展覽上,將所獲得贊助的新型燈光設備均勻地安置於空間中,此外沒有其他的展示。展覽結束後,這批燈光設備歸予「鳳甲美術館」所有。

    《東亞照明》開展後兩週,另一個延續性的展覽計畫則在台北「小室藝廊」展開。這是個商業性較強的藝廊,周育正將「鳳甲美術館」的展覽場景,僅以單一大型繪畫的方式再現於「小室藝廊」,並將展覽命名為──《鳳甲美術館》。

    在這一串《東亞照明》的計畫中,周育正呈現了藝術家、私人企業、基金會美術館、商業藝廊在藝術計畫中的相互經濟型態。企業、基金會美術館與商業藝廊成為計畫的參與者,各自獲得由藝術家所支配的利益,並且符合各自的需求──廣告、燈具與可能的藝術品交易,藝術家成為資源交換的軸心人物!

    透過展覽直接說出心裡話

    許多人到了鳳甲美術館,先看到《東亞照明》這個奇怪的名稱,好奇心被挑起,再看到空間裡沒有任何展品,只有亮白亮白的燈管,可能會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是當看了設計理念之後,就會恍然大悟,然後芫爾一笑。

    「為什麼選擇照明這個題材?我只是要挑戰傳統美術館照明的習慣而已!」周育正說。目前在台灣的藝術展演空間中,常用的照明設備還是以「美術燈」為主,黃色聚光燈投射在造型藝術中的繪畫與雕塑,呈現偏黃的空間調性,是傳統古典藝術品展示的標準典範。但周育正認為,近年來造型藝術已呈現多元的發展樣貌,傳統的「美術燈」已不足以涵蓋所有的藝術展出形式,若是展演空間的照明系統沒有順應潮流更新,就會使某些展覽的效果產生落差。因此周育正希望藉由這次的計畫,提出展覽空間與照明之間的問題。

    至於將贊助廠商放在計畫名稱中,則是周育正的刻意安排。他不再用個人文字思考去命名展覽,反而希望由命名當中產生出更多的衍生價值,無論是《東亞照明》或《鳳甲美術館》,兩個展覽皆以這種方式凸顯出計畫中的資源來源與去向,以及這兩項資源在計畫當中的重要性。

    「以前我在展場中布置了很多自己的作品,希望觀眾能從中體會我的想法,但有時他們往往會因為圖像而被轉移了焦點。」周育正說,透過這樣的觀念式展覽,許多要說的話卻可以直接傳達給觀眾,展覽目的也變得清晰可辨,這是最有趣,也是具吸引力之處!未來,周育正會不會有更新的觀念性展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評審談作品

    多重運用行動、文件、繪畫及裝置的持續置換過程,讓藝術在複層機制的交易過程中,重新創造某種藝術自主的新形式。

    入圍理由

    貌似最低限藝術之光,周育正之《東亞照明》所照亮的實為商品與贊助體系間之縫隙,也是當代藝術家作為體制間連結介面之隱身處。表面上藝術家之主體似乎消失在只有光線的空蕩場域裡,但其平行計畫《鳳甲美術館》,把《東亞照明》之展場重新再現,化(畫)為畫廊之商品,在宣示其創作主權之同時,也靈活地周旋於各個體制之間,製造資源之流通性,帶動交往,精彩地使藝術嵌入社會體系的運作,讓人期許藝術家能從中創造另一種社交的可能構想。觀察委員 ─ 陳宏星

    得獎理由

    周育正的計畫採用一種明晰而精確的手法,讓作品首先變成一種潛入社會系統的「感染細胞」,創造出藝術家可以回饋給社會的資源。作品手法呈現彷彿極簡主義的風格,在概念藝術的文本中,跳脫慣行的手法與本位主義立場,創造出更為當代的形式與訊息;同時讓藝術自我呈現、卻又介入社會。他多重運用行動、文件、繪畫及裝置的持續置換過程,讓藝術在複層機制的交易過程中,重新創造某種藝術自主的新形式,作品充滿簡約卻又浪漫的意味。  決審團 ─ 林平、陳泓易、Stephan Berg、Yuji Akim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