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畫—現實主義畫家 吳耀忠
第11屆
2013
視覺藝術入圍

「尋畫」是通過尋找吳耀忠 (1938-1987) 散藏各處的畫作而展開的一項文藝實踐計畫。吳耀忠曾經是他所處世代寫實畫派中最被看好的畫家,也很可能是台灣美術史上作品流通最廣的畫家。在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前後,他的畫作被採用做為多位重要作家的作品封面。由於抱持著社會主義的藝文觀,不將畫作視為商品,作品在生前並未出現在藝術市場。反而早期畫作或是贈送給親友,或是收藏家中;後期為書刊所畫封面,或是由出版社發行人收藏,或是在刊物發行贈送給編輯及作者,這些畫作因此散藏各處。

為了替畫家寫下生命故事,為了追溯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藝的流變,為了理解台灣左翼精神的發展,從2009年開始訪查尋找吳耀忠畫作。「尋畫—現實主義畫家 吳耀忠」不只是一場畫展,而是一系列結合調查、出版、展覽、座談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行動。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廬文化協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於2000年正式立案,舉辦講座論壇、藝文展演、藝文沙龍、文化論壇以及茶文化推廣等活動。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則是在知識生產的層次上促進亞洲的統合,將推動兩岸、華文世界、亞洲內部以及全球性更為大規模的互動。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策展人
林慧峯、林麗雲(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員)、蘇淑芬(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執行總監)、陳瑞樺(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企劃
劉佳奇
活動執行
林秀俞、卓昀姿
展場設計
陳淑強、羅文岑
2012
紫藤廬

關鍵字

×11
  • 平面繪畫
  • 人物
  • 風景
  • 勞動
  • 日常生活
  • 文學
  • 左派思想
  • 書封
  • 關注勞工階層繪畫
  • 封面
  • 人像

藝術家談作品

《尋畫》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帶來了社會性的再生。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畫家吳耀忠師承寫實主義大家李梅樹,是台灣戰後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畫作卻散藏在各處。為了替畫家寫下生命故事,為了追溯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藝的流變,為了理解台灣左翼精神的發展,尋畫小組展開《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計畫,到目前為止找出140餘件吳耀忠作品,它不只是場畫展,而是一系列結合調查、出版、展覽、座談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行動。

台灣美術史上作品流通最廣的畫家

吳耀忠曾經是當時寫實畫派中最被看好的畫家,從在師大就讀時期開始,便已多次在省展、台陽展獲獎。吳耀忠也很可能是台灣美術史上作品流通最廣的畫家。在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前後,吳耀忠的畫作被採用做為多位重要作家的作品封面。接著在1980年初期,隨著台灣政治評論空間的逐漸打開,吳耀忠為許多政治評論著作及黨外雜誌繪製封面畫作。從1975到1984的十年之間,吳耀忠的畫作透過書刊封面,傳散到一整個世代的文藝青年手中。

在日本殖民時代新美術運動展開的1920-1930年代,台灣的美術界前輩們以沙龍為實踐場域,透過參與日本帝展及台展,為自己的藝術實踐立下豐碑。吳耀忠在1967年以前,同樣是以參加沙龍獲獎來證明自己的畫藝,但自1967年起,吳耀忠開始透過刊物插畫,試圖打開新的美術實踐場域。1968年吳耀忠因與友人組織讀書會而入獄,1975年出獄後,便以社會寫實為風格,以勞動及庶民生活為題材,以書刊封面為耕耘場域,為台灣戰後美術發展留下別具意義的作品。在鄉土文學論戰時期,吳耀忠可說是唯一可以和現實主義作家媲美的畫家。

由於抱持著社會主義的藝文觀,吳耀忠並不將畫作視為商品,因此他的作品在生前並未出現在藝術市場。他的早期畫作不是贈送給親友,就是收藏在家中;而後期他為書刊所畫的封面,有的由出版社發行人收藏,或是在刊物發行時贈送給編輯及作者,這些畫作因此散藏各處。

尋畫 發現畫家留給台灣的美術遺產

尋畫小組從2009年開始訪查尋找散藏各處的吳耀忠畫作,每訪問一位友人,就更清楚吳耀忠個人的生命故事,並了解他所處的時代面貌;每找出一張畫作,就讓吳耀忠的創作軌跡及作品面貌更完整地被呈現。最後從當時已找到的130餘張畫作挑出80幾張,在紫藤廬、宜蘭文化局、清華大學藝術中心、高雄橋頭白屋等不同性質的空間舉辦4場畫展,讓這批畫作能夠和不同地區、不同屬性的民眾產生聯繫。

這次展覽是一次相當特殊的展覽,這些作品都是30到50年前的舊作,卻絕大多數都是首次展覽,雖然是首次展覽,但許多作品都已經透過書刊封面為眾多民眾所熟悉。為了要讓尋畫計畫不只是再現過去,並且能夠延展向未來,主辦單位舉辦了一系列座談,邀請不同世代的文化工作者,述說自己如何投入社會實踐,由此呈現與吳耀忠認識的因緣,進而反思文藝與社會實踐兩者關係在戰後台灣的流變。

《尋畫》的新,不在於創作時間的新近,也不是作品風格的創新,甚至並非因為它是這批作品首次展覽,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尋畫》帶來了社會性的再生。當大家不再以舉辦展覽做為評斷畫家的首要依據,轉而以畫家與社會的關係做為考察原則時,我們將發現,吳耀忠帶給台灣美術史的遺產是如此寶貴而豐美。

評審談作品

為台灣藝術的現代性進行了一場不同視角的啟蒙探討,讓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產生了更為立體的面貌。

入圍理由

「尋畫」以報導文學為起點,回顧六十到八十年代台灣的左翼思想和行動,就藝術而言,「畫」終究是藝術家留給這塊土地的資產,同時也是瞭解藝術家的線索。如此「畫」的份量,畫的內容與精神,得以在多元的當代藝術行為裡再一次沉靜而有力訴說藝術的價值。展覽的座談議題,從畫家與文學的對話,從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的流變,到以文藝進行社會實踐的思考,具有濃厚的社會思想的研究動機,也可以說是吳耀忠「生命做為一種藝術」的個展,尋畫小組為台灣藝術的現代性進行了一場不同視角的啟蒙探討,讓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產生了更為立體的面貌。   觀察委員 ─ 蔣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