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
2013
視覺藝術入圍

作為一個「因地發想」、「限地製作」的展覽,《院》打破了東海藝術中心多半展出平面繪畫作品所帶給觀眾的印象,不僅因為七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皆為委託製作、與展覽主題或場地有著緊密關連的新作品;此外,完全以作品本身作為展示空間設計、互動的展覽形態不僅是在東海大學藝術中心,也是在其他展場較少見的。展覽作為一個將「地方」轉變為「空間」的過程,無論是來展場協助的工讀生、參展的學生或一般觀眾、以及學校的教授,都為這次特別的主題以及展示陳列效果感到印象深刻。



策展人蔡明君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美術系策展學研究所。曾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美術類展覽計畫補助,近期擔任策展人之展覽包括視覺藝術聯盟2012藝術家博覽會《群聚 A Gathering》以及20號倉庫的《翻轉吧!倉庫 | In/side/out》等。

策展人
蔡明君
參展藝術家
莊凱宇、奧拉夫.郝赫爾次(德)、洪韵婷、梁莉苓、大衛.羅姆(義)、盧依琳、朴真熙(韓)
2012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關鍵字

×15
  • 展覽
  • 裝置
  • 影像
  • 錄像
  • 聲音
  • 複合媒材
  • 空間脈絡
  • 都市
  • 綠地
  • 空間場域
  • 互動
  • 限地製作
  • 空間
  • 城市
  • 居住

藝術家談作品

東海的校園,是我在台中這個城市裡看過最多庭院的地方。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策展人蔡明君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院》是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極少數邀請外聘策展人策展,並有國內外藝術家同時展出的主題展,它打破了東海藝術中心多半展出平面畫作的刻板印象,7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主題都與展場有著緊密關連,展示空間也被設計成互動的展覽形態,令觀眾留下深刻的觀展經驗。

展覽與空間發生關係

策展人蔡明君記得小時候常在前庭或後院和同學玩家家酒,爸媽和鄰居經常隔著院子間的矮籬聊天。搬到城市裡才發現,在水泥森林裡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庭院,也很少有機會可以在圍牆外欣賞別人家的庭院,那些很美的庭院,好像都只佈置給自己家的人看。

「東海的校園,是我在台中這個城市裡看過最多庭院的地方。」蔡明君說,校園內的綠地,一幢幢的平房,矮樹叢和灌木交錯的出現,落成充滿圓弧與波浪的天際線,而東海藝術中心的展場中央,有堵如公寓大樓的展牆。因此,《院》企圖將這座展牆視作一社區集合建築,在其周圍延伸出一區區的「庭院」,參展的藝術家依照各自的創作屬性去回應展覽主題,並製作一件特定(Project specific)的作品,藉由每位藝術家作品及想法的交互作用,產生一個不同於一般展覽的空間經驗。

蔡明君表示,7位受邀進行委託製作的藝術家,對主題的理解或切入的面向都不盡相同,包括居住的環境、院子的意像、庭院內外關係或甚至是院子的綠草皮等去連結。在委託製作的這個過程裡,其實藝術家與策展人都難免抱著一股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因為尚未開展前,雙方都無法保證作品及展覽會呈現什麼效果和感覺。尤其在《院》裡,有5件作品的位置是散置展場各處、與其他作品交錯穿插出現,在佈展過程中便不斷出現「藝術家與策展人必須在現場與其他藝術家討論才能確定展出位置」的情形。而這樣的狀況,讓製作展覽這件事,更像是一個集體創作。

7位藝術家各自發想庭院主題

由空間的裝置形態來看,朴真熙的<圍籬>不僅是獨立的作品,同時也成為了展場動線、空間區隔、與整合全場的元素;洪韵婷的擬望遠鏡高臺裝置<望院鏡>,以一個架高的視點,打破空間分割的限制,讓視線延伸更遠,同時讓觀眾在這個展覽的院子裡,由望遠鏡看見另一番景色;而梁莉苓的<種子>,將落地窗邊的自然光引導至展場中,在空間中織構光的網絡,和其他作品及東海校園對話。盧依琳的《前往棲息地或者說哪裡是我家》從新聞報導的動物真實事件,她開始思考人與動物的實際相處及觀看經驗,試圖提出院子作為自然與人造地域的問題。莊凱宇的<外野獨白 I~III>則是在視覺上直接回應了對於《院》這一主題的想像,以錄像作為媒介去放大、強調人們鮮少注意到的事件、場地與角色關係。

蔡明君表示,作為一個從展場本身發想與規劃的展覽,7位藝術家匯集了各式的作品形式與想法至《院》裡,讓這個展場被轉換而成新的空間元素。《院》企圖讓作品與展場這個地方直接對話,並讓觀眾發覺各式與作品以及展場互動的可能。(引用資料:展覽策展說明)

評審談作品

策展人以藝術家的方式,讓我們從慣常的空間看藝術,轉向透過藝術的動作,重讀展示的場所。

入圍理由

今年向策展和計畫型創作傾斜的名單中,蔡明君【院】的入圍,呈現一種重提空間美學的面向,一種被主流議題掩蓋與遺忘、由策展人與藝術家聯手創造空間想像的抒情能力。 但是,這個空間探索不是形式主義的造型探索,而是從一個校園藝術中心的歷史、展示功能、空間認同、環境脈絡...進行解離與重構的過程;這個聯合企圖引誘觀眾跳脫了傳統藝術空間「牆」的關鍵性。策展人以藝術家的方式,讓我們從慣常的空間看藝術,轉向透過藝術的動作,重讀展示的場所;在這個辯證過程,空間由載體轉化為作品,勾連挑動著對環境的情感,向我們呼喚有關「院」(court/yard)的記憶。觀察委員 ─ 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