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工作者碧斯蔚.梓佑回到泰雅族發源地-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歷經一年的田野訪問與學習,以部落僅存四位高齡八十歲以上的泰雅祖母,歷經日治後期至今的動人生命故事,做為劇場作品的創作主題與底蘊。
面對傳統與現代,面對自然力量與現代文明二大衝擊,導演、藝術設計群與演出者等共同戮力創作,透過身體、聲音、泰雅口傳與古調、大自然媒材與現代劇場語彙等藝術元素的碰撞,交織呈現原住民族身處當代的存在樣貌。
以泰雅近代歷史經驗及泰雅女性為主題之作品,透過現代劇場展演,以泰雅口傳文化、女性生命史、新編音樂與舞蹈、多媒體影像設計等多重藝術元素的編織,向部落族人及都會區的觀眾傳達來自台灣土地、族群經驗的原住民現代創作。
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
「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引用泰雅文化對於靈魂UTUX的觀念及祖靈的訓示與叮嚀,以豐富的口傳文化,詩、歌、文學、歷史、祭典儀式等人文傳統與智慧,結合現代劇場及跨領域藝術的共同創作,尋求原住民族傳統樂舞及口述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造。
只要是源自大自然與土地的樂舞,無論在東或西方,只是展現的形式不同,但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表演藝術工作者碧斯蔚.梓佑(Pisui Ciyo)於泰雅部落出生,在台北生活,是原民口中的「都胞」。三年前,家族中最後一位出生於日據時期的泰雅祖母Hemuy Malay逝世,彷彿宣告了一個年代的消逝,一記敲醒後代子孫正在快速消失的泰雅歷史與記憶。相較於其他原住民族,在殖民政治、歷史與文化的影響下,泰雅族群流傳至今的口述傳統與樂舞文化相對的少,屬於高山子民的泰雅族群,靜默內斂、不誇耀的族群性格,也使得尋訪擅於口述歷史的泰雅耆老的工作顯得異常困難。「我們泰雅的歷史在哪裡?與山的記憶在哪裡?泰雅的孩子們該去向哪裡?」曾經長年奔赴在台北、紐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之間的Pisui,在他鄉與故鄉、我群與他群、都市與部落的來回衝撞中,《寂靜時刻-Inllungan na Kneril》於焉誕生。
伊萬沙布(Iban Sabu)家族HemuyMalay祖母-最後一代歷經傳統泰雅生活、日治後期乃至現代資本社會的劇烈變化,她的逝去,宣告了一個已逝的年代,也宣告著泰雅後代對於祖靈信仰中靈魂回歸的神靈橋─Hongu Utux註定的鄉愁。
跨領域與跨文化的原住民現代劇場
《寂靜時刻-Inllungan na Kneril》是Pisui回到泰雅族賽考利克語言群發源地-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歷經一年的田野訪問與學習,以部落僅存5位高齡80歲以上的泰雅祖母,歷經日治後期至今的動人生命故事,做為劇場作品的創作主題與底蘊。
「從日據時代到現代,部落長輩歷經了不同政權統治、傳統文化改變,戰爭下的泰雅族女性、戰後的泰雅族女人、現代對母語與文化陌生的泰雅女孩,在這段時間與空間的流逝中,不同世代的人,如何編織自己的靈魂?」碧斯蔚說。因此,她以泰雅女性的堅忍角度出發,融合舞蹈、音樂、影像與部落長輩Sayun(撒韻)的淒美愛情故事,編創這齣原住民現代劇場。
面對傳統與現代,面對自然力量與現代文明二大衝擊,導演Pisui除了擔任田野與藝術工作之統籌外,更邀請多位原住民藝術創作者、劇場藝術工作者、多媒體影像創作、現代音樂、佛拉明哥編舞者等藝術設計群,以現場音樂演奏的方式,在劇場中進行跨領域與跨文化的藝術對話與創作。透過身體、聲音、泰雅口傳與古調、大自然媒材與現代劇場語彙等藝術元素的碰撞,交織呈現原住民族身處當代的存在樣貌。
兼具傳統與現代美學的原民觀點創作
「田野工作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學習與醞釀,光是要克服泰雅族群在高山地區的交通問題,就已是一大挑戰。」至今仍需靠四輪傳動車前往、到了霧社還需挺進一小時半才能抵達的瑞岩部落,Pisui說「若不是靠著瑞岩部落朋友每一次的幫忙接送和照顧,我們現代人在高山地區實在是顯出立即的脆弱與無能。」
但相對的,也正因為回歸中央山脈海拔1200公尺的泰雅賽考利克語言群(Squriq)發源地,也是寧靜與靈性充滿之地,在泰雅耆老的帶領下,深入地在部落生活及學習幾近失傳的泰雅口述傳統與記錄泰雅女性生命史,作為劇本創作的養分與根基,將此透過部落學習的過程,以現代藝術創作的美學和方法,試圖建立兼具傳統與現代美學的原民觀點和藝術創作。
Pisui一方面進行口述歷史整理,一方面重新學習幾乎失傳、屬於泰雅族獨特的傳統敘事史詩-深奧語言(Kaizmihung-Lmuhuw)。此外,曾於美國、西班牙修習現代戲劇與佛朗明哥傳統樂舞的她,認為原住民族傳統樂舞與西班牙佛朗明哥,在本質有相近之處-「生命之歌」,以聲音、以身體(律動),表達人們生活與生命的處境,並與神靈溝通。而「泰雅族傳統敘事詩(Lmuhuw)的吟唱是在重大場合,視當時情境,現場即興的,不但需要通透部落歷史、具備文學與音樂的造詣,當場創造出適合吟唱的典雅委婉語句,引導與協助現場氣氛能夠進入一個和諧的狀態。因此在古代只有部落領導者,才具備這種能力。這個高難度,也造成了後代傳承的困難。」Pisui說,「而佛朗明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來自土地與人們生活的音樂舞蹈,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量。一個以身體、聲音做為與世界、與人我共享和表達的民族,如果硬是要抽掉他們文化中最精粹也最精神性的表達時,無異於是逼這個民族走向死亡。而只要是源自大自然與土地的樂舞,無論在東或西方,只是展現的形式不同,但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因此,Pisui在此劇中,將泰雅面臨失傳的傳統敘事詩,以及佛朗明哥傳統藝術中深沉之歌(Cante Jondo)中,引用無伴奏人聲Sigiriya曲式交融在泰雅傳統敘事詩中,向觀眾傳達來自土地、族群經驗及創作者內在思惟的藝術與意念。她希望《寂靜時刻-Inllungan na Kneril》能夠成為一座橋樑,連結傳統與現代、連結山上與山下,帶領觀眾進入一個通往泰雅子民的文化與心靈世界,回到那個堅毅、溫柔、寧靜,且無法復返的美好年代。
顯露了藝術本質最可貴的純粹性與感動力。
入圍理由
以前所未見的自然、生活貼近方式,細緻地為我們呈現原住民泰雅的歷史傳承,透過不遺餘力、獨立艱辛的田野調查,將部落史實、困境,與長輩的教誨,諄諄地一一傳遞、流瀉,有如在觀看一齣族人自我的赤誠交流,而非僅單純的儀式或對外控訴。影像的製作,插用有味;出自考據的歌謠、照片,亦妥貼地編織在推進良好的總體構成裡。異質的佛朗明哥舞,也適度地用來表達困頓的情緒;融入現代族人的心聲,是最自然、圓融、最make sense的原住民自述!全體的投入,感人非常。觀察委員 ─ 鄒之牧
得獎理由
通過長年田野訪問與部落學習,寂靜時刻-Inllungan na Kneril 以泰雅近代歷史經驗、泰雅女性生命記憶為主題,進行一趟忠實於自我與藝術的追尋旅程;作品內容充滿真實的情感、生活的氣息,傳達出娓娓動人且鏗鏘有力的女性身聲,清楚展現了當代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邁向母體文化洄溯的堅持和努力,非僅限於族群文化歷史檔案的保存與再現,同時是一個動態豐富、樸拙真實的現代表演藝術作品,其中將泰雅吟詠與Flamenco的連結共振,提供一個文化反思的契機,給予了不同思維面向,體現了勇於嘗試、冒險創新的勇氣,整體而言,本作品顯露了藝術本質最可貴的純粹性與感動力。決審團委員 ─ 陳郁秀、楊美英、米歇爾.費斯、凱洛琳達.迪奇、王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