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龍作品《在路上》
第10屆
2012
表演藝術獎

《在路上》是鄭宗龍個人生命旅途的觀察與展現,受到美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1957年同名作品的啓發,全舞透過一段奇異旅程的見聞與長途旅行伴侶的反應,反思旅程的出發點與目的,從而發現自身在生命旅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

全長75分鐘,邀請台灣三位優秀的男舞 者:駱思維、江保樹、張堅豪擔綱演出。這齣特別依舞者特質量身訂做的作品,設計群也邀請了實力堅強的藝術家共同合作,包括:林芳宜、王奕盛、高豪杰、沈柏 宏、林秉豪等人。《在路上》是鄭宗龍首次創作的全本舞作,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創作補助,2011年4月呈現時大獲好評。2011年7月應邀於兩廳院 舞蹈新點子系列演出,獲得熱烈回響,為《在路上》於劇場的首次完整呈現。同年6月,獲得羅馬編舞大賽「最佳團隊」;10月更獲得西班牙MASDANZA編 舞大賽首獎,獲邀於西班牙巡迴。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 成立之初,以提升國家藝術水準為優先,世界知名藝術家陸續被引進,如紐約愛樂、瑪莎.葛蘭姆舞團、三大男高音等等。接著,開始出現本地表演團體,他們先立足台灣,然後踏上國際舞台,向世人展現台灣藝術的美感。

關鍵字

×26
  • 本土動作元素
  • 舞蹈
  • 投影
  • 西塔琴
  • 原創服裝設計
  • 旅行
  • 異鄉
  • 當代肢體語彙
  • 友誼
  • 表演
  • 身體
  • 民俗
  • 西亞
  • 服裝
  • 音樂
  • 生命探索
  • 簡約
  • 舞蹈劇場
  • 劇場
  • 影像
  • 動作
  • 燈光
  • 美術
  • 書法
  • 流暢

藝術家談作品

從舞作中,我們聽見了他內心的聲音,也看見了他 生命的風景。

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在路上》-鄭宗龍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一支70分鐘的舞作,卻包含了素人陳達的音樂、納西古樂與可蘭經的吟唱聲,甚至還加入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等等,多達14至15種音樂編 串出來的舞曲,搭配舞者流暢的身影,使舞台呈現出詩意的空間,這是新銳編舞家鄭宗龍的作品--《在路上》。從舞作中,我們聽見了他內心的聲音,也看見了他 生命的風景。

旅行激發創作靈感

「過去,我一直在學習別人的東西,現在,我想找到自己的動作特色!」鄭宗龍近年來亟欲突破既有的身體語彙,沒想到一趟旅遊,竟然意外激發他的靈感, 除了將自己對於旅行的意義放進創作之外,也從成長記憶中的民間尋找養分,創作一個他認為屬於台灣的舞蹈語言。作品《在路上》,就是他和好友交出的共同成績 單。

《在路上》是鄭宗龍個人創作的第一支長篇舞作。鄭宗龍表示,《在路上》的靈感從旅行出發,2010年鄭宗龍與舞者江保樹、駱思維同遊雲南瀘沽湖,雖 然生活在沒有網路和手機的日子中,卻活得非常快樂,一路上,他們分享對生活的看法,一起討論藝術,到旅程結束,鄭宗龍決定把雲南瀘沽湖與印度喀什米爾的場 景交錯,沉澱成作品。

鄭宗龍說,他很喜歡「在路上」三個字,因為總有一種正在發生甚麼的感覺。在舞作中,他透過一段奇異旅程的見聞、透過與長途旅行伴侶的反應,反思旅程的出發點與目的,從而發現自身在生命旅程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

舞蹈元素與音樂時空的有機組合

原本《在路上》只有江保樹與駱思維兩位舞者,後來加入了第三名舞者張堅豪,鄭宗龍說,這是為了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審視旅程的過程。而在音樂方面, 不但有陳達、交工樂隊,還有日本薩摩琵琶與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尤其是西塔琴演奏者屋希耶澤的加入,更與舞者演繹出旅程不可預知的即興 趣味。

鄭宗龍說,他和江保樹、駱思維都成長於攤販家庭,三人都看慣八家將、車鼓陣等民間藝陣,因此這段遊程也和生命與舞蹈歷程結合。舞作刻意在動作與動作 之間呈現不協調與衝突矛盾,例如學院舞蹈教學中的芭蕾、現代、太極導引,還有旅行印度、日本、東南亞所學的舞蹈元素,加上台灣民間陣頭以骨盆為重心搖擺的 特色。透過動作的視覺表現、動力與時空的有機組合,展現純粹而獨特的舞蹈之美,加上投影的光影變化,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覺旅程。

《在路上》於2011年7月應邀於兩廳院舞蹈新點子系列演出,獲得熱烈回響。藝評人王墨林讚譽,《在路上》讓人「驚豔」,「充滿用身體內部的抑止力 所掌握的極簡動作,特別表現出亞洲農耕文化的內斂之美。」同年6月,此舞又獲得羅馬編舞大賽「最佳團隊」;10月更獲得西班牙MASDANZA編舞大賽首 獎,獲邀於西班牙巡迴。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旅程的過客,不管你身在何處,進行著何種跋涉、執著於何種理想,在生命停息之前,你都走在無限風景的旅途中。面對現實、忠於理想,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趟旅程,讓鄭宗龍有了這樣珍貴的體悟。

評審談作品

展現空間編排的純熟,與音樂結構的掌控。

入圍理由

鄭宗龍的舞作《在路上》,展現他空間編 排的純熟,與音樂結構的掌控。透過與兩位舞者共遊中國的靈感,孕育出源自本土文化的動作律動與美學。從雙人版到三人版,除了豐富舞蹈的變化,陣容堅強的服 裝、影像等設計團隊,更為此引人入勝的演出增加可看性。首演至今,《在路上》贏得國內資深舞評人的肯定,更在歐洲重大編舞大賽榮獲首獎。這齣精湛的作品, 時而幽默,時而嚴謹,或許會聯想到凱魯亞克的同名小說,但表達的卻是不同時空背景下,新世代創作者之獨特心聲。觀察委員 ─ 林亞婷

得獎理由

作品結合傳統與現代,呈現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現代感和劇場氛圍,編舞流暢,舞蹈空間運用亦佳,融入古典象徵元素如墨汁和朱砂,在舞者的移動下,上述元素在衣服 所留下的時間感,不但是充滿想像力的譬喻 (metaphor),並使之成為貼近舞作主題之象徵,巧妙將東方廟會或民間俗藝動作更細微化、精緻化乃至於藝術化,包容了個人氣質及異國色彩的獨特舞 句,創造出鮮活靈跳的新世代舞蹈語彙,三位舞者的表現精彩、動人。我們《在路上》所見之風景,乃是21世紀台灣的身體風景,當代舞蹈已經踏上全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