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戲樓
京典舞台劇
第10屆
2012
表演藝術入圍

《百年戲樓》是國光劇團慶祝百年京劇發展的一部全新創作,分 為三幕、三段時空象徵京劇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三階段轉折:第一幕以1910年代,北京京劇戲班「男旦」流行時期為背景。第二幕表現1930年代上海的海派京 劇和京朝派之間觀念的衝突。第三幕以1960和70年代文革為背景,描繪年輕女演員對老班主的出賣、悔恨與贖罪。 本劇以「華家」祖孫三代為人物貫串,最 後,舞台上以伶人們搬動遷移著戲箱繼續探索前進為畫面,象徵藝術道路的永不停歇。本質上,此作並不「以戲寫史」迎向壯闊,非但不歌頌京劇藝術的輝煌,反而 刻意選擇輝煌下的陰暗面,以「背叛與贖罪」為主題:前兩幕是藝術上的背叛,第三幕則以藝術面對政治壓力時的人性撕裂與背叛為主題。而全劇意不在批判背叛, 而是以溫暖的態度撫平傷口,混亂時代中只要有一絲悔恨,即可顯出人性的可貴。

 

國光劇團

1995年,一群原隸屬於陸光、海光、大鵬三軍京劇隊與飛馬豫劇隊的菁英份子,通過嚴格甄選,組成國光劇團,延續傳統戲曲,不斷嘗試於古雅傳統中熔鑄現代意識;並結合社會脈動,從文學、歷史及民間傳說中構思具備人文色彩的新劇目。

2011
台北城市舞臺

關鍵字

×17
  • 舞台劇
  • 京劇
  • 建國百年
  • 男旦
  • 海派
  • 舞台戲
  • 建國百年回顧
  • 文革
  • 戲曲傳統演變
  • 師徒關係演變
  • 現代劇
  • 戲鞋
  • 白蛇傳
  • 推廣傳統戲曲
  • 伶人
  • 混搭
  • 戲中戲

藝術家談作品

「裡三層、外三層」。

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國光劇團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京劇發展至今已近200年,這一頁頁歷史是由多少大師的血汗所寫成,而京劇藝術也深深影響著戲曲美學的成長,尤其對於地方戲曲更是功不可沒。因應建 國100年,國光劇團提出京劇人的特殊觀點,新編戲《百年戲樓》帶領觀眾看京劇人的百年歷史,京劇人習藝、討生活的滄桑歷程,以及台上台下恩仇難斷的情感 糾葛。

「裡三層、外三層」的複雜劇情

有趣的是,國光劇團此次並非演京劇,而是以舞台劇的形式,以戲中戲的方式,帶領觀眾從京劇人觀點,看京劇台前幕後的藝事浮生。首先發想劇情結構的藝術總監王安祈,開玩笑地以「裡三層、外三層」形容《百年戲樓》的複雜劇情。

「外三層」指的是「戲中戲中戲」的特殊結構,故事一開場就是國光劇團工作人員跨越台前幕後,一同排練著《百年戲樓》這齣戲,而《百年戲樓》裡又有 《白蛇傳》的橋段。演員不時抽離角色與導演討論劇情,後台工作同仁也現身舞台,一同「虛擬」這場演出,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多重層次,帶給觀眾非常另類的劇場 感受,雖然定位為舞台劇,卻能在其中看到許多京劇的演出。

至於「裡三層」,則是以一齣《白蛇傳》貫穿二十世紀京劇發展中「男旦盛行」、「海派京劇」、「文革樣板戲」等三個不同時代的面貌。此次劇本由藝術總 監王安祈、編劇趙雪君、周慧玲共同編創,從民國初年,由名角梅蘭芳引領而出的「男旦」風潮,延伸至民國20年以後,上海出現新潮的「海派京劇」,與傳統的 「京派」對決,代表劇種的革命和創新,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後,傳統戲完全被禁演,取而代之的是樣板戲──「革命現代京劇」,巧妙串聯起京劇藝人的命運變遷。

「台上求圓滿」的東方戲劇觀

在戲中戲的穿針引線中,觀眾看到了百年來京劇戲班在時代動盪下生活的不堪。例如民國之前禁止女性登台,也不准女性看戲,因此女性角色只好由男人扮 演,男旦在舞台上下的性別倒錯下,自然衍生出男男之情。而在文革時期,伶人為求自保,不得不批鬥老搭檔的慘烈與悲哀,也在劇中呈現。

戲台上的人在演戲,戲台下的戲也永不止歇,京劇百年,這次帶領觀眾從京劇人的觀點,看京劇人的百年歷史,習藝、討生活的滄桑歷程,還有台上台下的情 感糾葛。導演李小平認為,京劇的歷史,就是不斷破壞、重構的過程,在變與不變之間漂泊與遷徙。京劇演員畢生追求「江湖一點訣」,演員「只有在台上才算活著」,上了台的光采繽紛,與舞台下人生的糾葛或不圓滿恰成對比,也印證了「台下不圓滿,台上求圓滿」的東方戲劇觀。

國光劇團的《百年戲樓》以一雙繡花鞋、兩齣大戲,串連橫跨三世的情緣。民國百年,京劇流傳至台灣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從早年的全面輸入移植,到如今 在新世紀開出迥異於對岸的藝術花朵,正好印證著京劇的當代發展軌跡。一個京劇團刻意以舞台劇形式呈現的京劇伶人生命故事,相信也會是重要的發展軌跡之一。

評審談作品

全劇以多元手法展現象徵及喻意,劇場設計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入圍理由

《百年戲樓》標榜「京典舞臺劇」,係延 續國光劇團近年持續突破創新的製作脈絡,以舞臺劇形製包裝京劇表演與劇目,寓京劇發展於師徒情緣、生旦情愛之中。導演熟稔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得以共冶一 爐而各展所長;全劇以多元手法展現象徵及喻意,劇場設計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演員表演質地相近,統合度高,進出戲曲與戲劇之間,未見扞格之處;主要演員演唱精湛,更增添該劇的藝術華彩與亮度。全場演出極具質感,為年度中少見的精緻之作。 觀察委員 ─ 張啟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