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家吳珮菁為深具代表性的打擊樂明星,其自創的六支擊槌握棒法,已驚豔樂壇許久。擅長木琴演奏, 擁有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博士。由朱宗慶教授啟蒙學習,18歲即擔任樂團首席,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始成員之一,多年來隨著樂團參與國內外演出超過2500 場。1999年應邀參與「布達佩斯春季藝術節」;2001年「台北阿格麗希藝術節」與鋼琴巨星阿格麗希合作演出;2009年與鋼琴之二重奏「琴逢擊手」入 圍第八屆台新藝術獎。
雖以六支琴槌的演奏著名,但吳珮菁從未 以六支琴槌為主題舉辦過獨奏會。為此,吳珮菁特地邀請四位亞裔作曲家,為她量身打造六支琴槌的曲目:洪千惠的《夢紅樓》、盧煥韋極具挑戰性的《半獸人》、 華裔加拿大籍作曲家兼馬林巴木琴演奏Pius Cheung的《水之詩》,以及林京美採用「台中高美濕地」做為創作主軸的《心浪》。
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近年將觸角延伸至樂團以外,結合政府、企業界與文化界的力量,提升臺灣文化藝術的表演、創作與研究水準,推動音樂的普及化、專業化與國際化。每年平均演出超過一百場以上,每三年舉辦一次「臺灣國際打擊樂節」。
有時我分不清楚究竟是我控制木琴,還是木琴駕馭我。
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打擊樂家吳珮菁是深具知名度與代表性的打擊樂明星,其自創的六支擊槌握棒法,早已驚豔樂壇許久。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完美的她,首度以全場六支琴槌的演出,展現馬林巴木琴的豐沛和聲,完美地詮釋作曲家心目中的Wonderland。
追求六支琴槌的夢想
「小時候,放學回家都要先包餛飩,包完60包的餛飩皮才能寫功課,為了能快點寫功課,我不斷地挑戰包餛飩的速度。」這就是不服輸的吳珮菁,一旦有了 目標,她一定想盡辦法達成。從18歲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至今,吳珮菁不斷設下新的目標,而以六支琴槌展現馬林巴木琴的能量,更是她最大的夢想。
馬林巴木琴早期使用兩支琴槌,到了1960年代四支棒子才逐漸在歐美普及,為了追求更豐富的音色,日本打擊樂家安倍圭子(Keiko Abe)首創以六支琴槌演奏木琴的演奏法,並將木琴音樂從四個八度提升到五個八度,馬林巴木琴從此被提升為獨奏樂器。
1989年,吳珮菁就讀北藝大一年級時,有機會與安倍圭子同台演出,當時她只會用兩根琴槌演奏,看到安倍在舞台上充滿生命力的音樂,深深影響了吳珮 菁,六支琴槌表現出的豐沛和聲,令著迷於木琴的吳珮菁更是心生嚮往。1993年起,吳珮菁赴美攻讀碩士,期間曾多次飛往東京向安倍老師請益,如同安倍圭子 追求比四支琴槌和聲更美的聲音,爾後吳珮菁也開始苦練六支琴槌的演奏。
台灣擁有六槌技法的第一人
吳珮菁說,要同時演奏六支琴槌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她的手小,一開始光要能握穩琴槌就吃了不少苦頭,更別說要讓每一根棒子獨立發出聲音。為了發展自己 的握法及增加穩定度,她把左右手各三支琴槌分別用橡皮筋綁在一起,讓手毋須顧忌琴槌的固定支點,休息時也不必緊握。而喜歡溫暖渾厚聲音的她,棒頭愈拿愈 大,雙手的負擔也愈來愈重,手指間長繭或磨破皮已不足為奇,OK繃常撕了又貼,最後終於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握棒法。
1995年起,吳珮菁開始以六支琴槌上台演奏,是台灣擁有六支琴槌技法的第一人。雖以六支琴槌的演奏著名,但吳珮菁從未以六支琴槌為主題開過獨奏 會,除了演奏技巧的困難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六支琴槌寫的曲目少之又少;2011年,吳珮菁特地邀請四位亞裔的作曲家,為她量身打造六支琴槌的曲目。
由於給予作曲家極大的發揮空間,吳珮菁在此次的演奏當中,也不斷地與自己、與作曲家對話溝通,除了作曲家本身對樂曲的想像,演奏者更是需要融入對樂 曲的理解與詮釋,雖然都是亞洲作曲家,但是風格與技法卻相當多元,讓人有挑戰極限的感受。「我好似在跳凌波舞一樣,隨著橫桿愈來愈低,我必須努力撐著,才 能順利到達wonderland。」
吳珮菁在演奏及技法上的努力,讓六支琴槌創始者安倍圭子看了既驚訝又讚許,原本以為六支琴槌的表現有限制的她,發現這樣的演出是可以被推廣和普及 的!「有時我分不清楚究竟是我控制木琴,還是木琴駕馭我。」吳珮菁笑道,「我想,通往狂喜的路是佈滿荊棘的,而我就是個被浮士德附身的人,願意以自己的靈 魂,換取觸動人心的音樂!」
挑戰打擊技術中的「不可能任務」。
入圍理由
作 為台灣最頂尖的擊樂音樂家之一,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演奏者的吳珮菁,在2011「Wonderland」個人巡迴獨奏會中,挑戰打擊技術中的「不可能 任務」-六支琴槌奏法。這項當今擊樂界少有人能掌握的演奏技術,在吳珮菁精采的詮釋下,將其所能展現出多變的音色與音響效果,完美的表現出來。而本場音樂 會所安排的曲目之中,有多首新作都是為演奏者及六槌奏法所量身打造的,由於在創作過程中作曲者與演奏家多有交流及討論,也讓這些音樂在最後的呈現上,更多了分說服力。觀察委員 ─ 孫家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