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史特勞斯二十世紀初的「黑色」歌劇《艾蕾克特拉》在西 方歌劇史上是一部具有指標意義的歌劇作品。國家交響樂團在「台灣國際藝術節」中製作這部歌劇音樂會,為台灣觀眾帶來更多元的音樂體驗。由於《艾蕾克特拉》 的編制大、音樂難度高,因此一個樂團是否有能力演出這部歌劇亦有著指標性的意義。國家交響樂團製作演出這部歌劇: 演出者必須完成高難度的合唱演唱,歌者須與110人編制的交響樂音場抗衡,並在希臘悲劇的抒情與戲劇衝突間,完成最好的調度。
《艾蕾克特拉》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搭配視覺藝術元素的展現,利用舞台上方懸吊的投影螢幕,運用意象投影藝術傳遞劇情及情緒轉折,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視覺藝術無限的可能,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體驗,並打破一般觀眾對於歌劇音樂會形式的刻板印象。
國家交響樂團
經過二十多年耕耘,NSO國家交響樂團近百位團員每樂季演出約80場次,從交響樂、室內樂到歌劇,是一精銳、有文化意識的藝術團隊。全本《尼貝龍指環》本土製作、《玫瑰騎士》與德國萊茵歌劇院跨國製作等,更劃下台灣音樂史上的歌劇製作記錄。
這首曲子雖然很難,但是當時團員都很興奮。
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國家交響樂團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這是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全本歌劇在台首演!相隔17年不曾在台灣指揮歌劇的呂紹嘉,在接下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之後的第一個樂季,端出這套爆炸性十足的節目,令所有的樂迷們驚豔。
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炸彈
呂紹嘉曾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以歌劇造詣在國際揚名,他第一次指揮《艾蕾克特拉》,就是在擔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第一年。「這首曲子雖然很難,但是當時團員都很興奮。」呂紹嘉說,「因為它演奏起來很有效果,不像有些曲子,雖然很難,但是觀眾聽不出來。」
呂 紹嘉出任國家交響樂團之後,便積極透過各式曲目來勾勒上個世紀末充滿變動與新氣象的音樂世界,而1909年在德勒斯登首演的《艾蕾克特拉》,正是他心中世 紀末藝術的代表。呂紹嘉認為,早期的歌劇大多走好聽悅耳的路線,19世紀末期,歌劇開始出現轉變,華格納是第一位改革現代歌劇的人,而20世紀初的理查. 史特勞斯則解構旋律,投下另一顆歌劇炸彈。
取材自希臘悲劇的《艾蕾克特拉》為德語「文學歌劇」開始作品之一,在西方歌劇史上是一部具有指標意義的歌劇作品,也是理查‧史特勞斯最震撼人心的兩大歌劇之一。主角艾蕾克特拉眼見父親被母親和姘夫殺害,誓言為父報仇,最後透過弟弟之手讓母親血債血還。
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 劇堪稱樂團編制最大的一齣歌劇,光是絃樂即有54人,而管樂也不遑多讓,人數多達40人,甚至許多難得一見的特殊樂器也現身,如赫克管 (Heckelphone)、巴塞管(Basset-horn)及華格納號(Wagner Tuba),總編制達110人,整個音樂廳彷彿上演小提琴火拚銅管的精采戲碼。
此外,歇斯底里、充滿黑暗力量的艾蕾克特拉,被視為女高音 的終極角色,在一小時45分鐘的歌劇中很少休息,加上樂團編制超過百人,女高音還必須要對抗強大聲響。呂紹嘉說:「世界上找不到幾個真正能將『艾蕾克特 拉』唱得好的女高音。」此次擔任女主角的女高音,是來自澳洲的克蕾兒‧普里姆蘿絲 (Claire Primrose),而「艾蕾克特拉」正是普里姆蘿絲演唱生涯最具代表的角色,在她魅力魔音及豐富的戲劇技巧下,唱出艾蕾克特拉的瘋狂與執著,也唱出了她 的脆弱與不安。
此次國家交響樂團以音樂會形式展演,演出者除了必須因地制宜,克服音樂廳舞台場地限制,完成高難度的演唱,還必須與百人編 制的交響樂抗衡,並在希臘悲劇的抒情與戲劇衝突間,做最好的調度。為了因應演出人數規模,國家音樂廳還特別撤掉前面五排座位。此外,本次製作還搭配視覺藝 術元素的展現,利用舞台上方懸吊的投影螢幕,運用意象投影藝術傳遞劇情及情緒轉折,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視覺藝術無限的可能,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體驗,打破 一般觀眾對於歌劇音樂會形式的刻板印象。
《艾蕾克特拉》挑戰人聲與管絃樂團,呈現出震撼與大膽多元的音樂性,也由於它的編制大、音樂難度高,因此呂紹嘉與NSO的成功演出,除了展現樂團的實力之外,更有著不凡的指標性意義。
為樂團與台灣樂壇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入圍理由
被稱為世紀末樂團作品的極致,《艾蕾克特拉》是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最前衛、最具革命性的創作,其編制規模不僅龐大、管弦樂法亦達到高峰。然而此節目對一般樂迷來說不但不討喜,音樂對樂團、歌者更是項極大挑戰,而以音樂會形式的演出尤其考驗製作團隊的功力。
音樂會現場在舞台前方搭台讓獨唱與觀眾縮短距離,再將樂團安排至最後方,讓樂團、歌者及指揮三者有完美的配置;而指揮呂紹嘉更成功地激發了演出人員的潛力及 向心力,平衡了強大的樂團及歌唱的音響,並將複雜的音樂帶出細膩的層次博得滿堂彩。一百分鐘一氣呵成的表現,與其認為只是場首演,毋寧說是為樂團與台灣樂壇建立了新的里程碑。觀察委員 ─ 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