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仙仙,福浪共開花
妙工俊陽個展
第10屆
2012
視覺藝術入圍

乎信手拈來無不可入畫, 李俊陽的畫面是仙是飛碟都是在講話,是坦白的生活語言和生命經驗的哲學辯證。妙工這次於白屋的《仙仙仙,福浪共開花》展覽,除了有幾十年運用各種材料所累 積下來的雕刻玩具外,在平面的創作上也找到了新的素材。以這幅作品來說,不同於一般藝術家使用高級的進口畫布作為創作的基材,妙工則是去撿人家不要的麵粉 麻布袋,直接將麻布繃於木板上當畫板使用,呈現出極為特殊的紋理。因此,對於妙工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好的東西。

「福浪共」其實是由台語的「浮浪貢」轉 變而成的,意思廣泛用於形容人兩光無用,游手好閒,不務正業,也可以用來形容壞掉,不牢固,已不敷使用,不該存在,該丟棄之物品。「仙」在台語常常用來當 單位,又在「一個人」-幾仙郎;神「仙」;「仙」女;水墨畫家或道行江湖上常會以「山人」來自稱。

 

李俊陽

李俊陽的創作實踐是典型的台灣庶民與民俗養份充足的表現。曾為亞洲文化協會視覺藝術類授獎人,創作在台灣各地巡迴展出。近期之個展包括在非畫廊展出之《誰人演動故事衣》、非常廟藝文空間的《妙工卍卍玩》等。現任金枝演社創意總監。

2011
台南橋仔頭白屋

關鍵字

×23
  • 繪畫
  • 本土素人藝術工作者
  • 大型電影壁畫
  • 民間
  • 社會記憶
  • 閒雲野鶴
  • 歷史趣味
  • 裝置
  • 複合媒材
  • 雕刻
  • 邊緣人
  • 台灣當代性
  • 童趣
  • 素人
  • 塗繪
  • 戲偶
  • 面容
  • 風景
  • 反社會
  • 福浪共
  • 反學院
  • 反勞動
  • 漫遊

藝術家談作品

藝術可以像賣菜在街上走來走去,不一定要在美術館。

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李俊陽

文字整理撰稿│盧家珍

在友人的眼裡,李俊陽像個小孩子,而且他也相信世界上的人都是小孩子!這位出生於1967年的「小朋友」,天賦異稟,16歲時當學徒,畫電影看板、 畫廣告招牌、畫廟宇彩繪,在街頭時尚與神聖殿堂的衝激下,一日三練,久煉成鋼,百煉成繞指柔,於是乎信手拈來無不可入畫,看起來好似塗鴉,但卻是坦白的生 活語言和生命經驗的哲學辯證,這一顆台灣庶民社會精煉而成的繪畫仙丹,成為一般主流藝術難以領悟的神祕語言與色彩。

藝術不一定要在美術館

1996年,李俊陽突發奇想,將一部三輪摩托車改裝成「七彩迷魂轎」,把玩具雕刻作品都掛在車上,然後把車子開到菜市場、夜市去展覽。他說:「藝術可以像賣菜在街上走來走去,不一定要在美術館。」對他而言,拋棄自我禁錮,走出去之後,「道」會自然在眼前展開。

這樣的理念持續不斷地發酵,2010年,李俊陽和藝術家李俊賢邀集了以台灣本土藝術家為主的60位藝術家,組成「新台灣壁畫隊」,從原本即將廢棄的 高雄橋頭糖廠藝文空間「白屋」開始,在白屋的院子內打造出一棟超吸睛的彩色木屋,木屋由數十塊木板組合而成,以一人畫一塊板的方式,費時兩週完成這項集體 創作,由於是在白屋庭園上再蓋的白屋,因而作品取名為《蓋白屋》。這個藝術家集體創作的過程,就好像在參與一座新廟的建醮儀式,而「妙工」李俊陽也彷彿是 「廟公」一般,串連眾人的能量,功不可沒。

此次的《仙仙仙,福浪共開花》便是在白屋展覽,李俊陽說,「福浪共」其實是由台語的「浮浪貢(phû-lōng-kòng)」轉變而成的。「浮浪 貢」形容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不牢固,或已不敷使用、該丟棄之物品。但對他而言,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拿來創作的,四年前,李俊陽和夥伴 們在已燒毀的白屋百年招待所,清出了三十車的建築廢棄物,但是卻一車也沒有運出去,而且將這些廢棄物重新分類、備料,重新的運用在這個招待所花園裡。

福浪共開花

李俊陽說,「仙」這個字在台語常常用來當單位,有的時候又是形容詞,他覺得這個字趣味橫生,所以畫裡的每個人物都會「仙」一下。例如蜘蛛人彈琴變 「蜘蛛仙」、鹹蛋超人拉二胡變「鹹蛋超仙」!此外,李俊陽不同於一般藝術家使用高級的進口畫布作為創作的基材,而是去撿人家不要的麵粉麻布袋,直接將麻布 繃於木板上當畫板使用,呈現出極為特殊的紋理,「浮浪貢」當然也可以開出更美麗的花。

李俊陽說,過去的他曾為了賺取時間創作,選擇了打工來維持生活,像個流浪的「浮浪貢」,而隨著時間的累積,四處展覽的他也開始擁有死忠粉絲,豈不是形同「開花」了嗎?

更令他高興的是,「新台灣壁畫隊」開始走出工作室,從高雄白屋出發,走進雲林、南投、台東,深入台灣的每一寸土地,用南島語言、山川符號,在不同的 牆壁上創作,述說台灣每一座城市的圖像故事,至今全台已有125位藝術家參與。李俊陽說,對藝術家而言,在「新台壁」創作可以很認真的做自己,不受拘束, 又可以和各路英雄相識相惜,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這過程中,他也看到了壁畫隊成員們每個人都開出自己的花了!

評審談作品

顛覆「遊手好閒」的價值觀,鼓動台灣庶民社會中玩樂自在、無目的性的勞動美學。

入圍理由

「浮浪郎」妙工李俊陽,從電影看板畫師和布袋戲雕刻入手,台中20號倉庫駐站,彷若是從江湖走入「藝術界」的敲門行動。這只是他生命哲學發展歷程中的推浪,看 似不經意地隨緣,卻是在日常中結緣,持續醞釀他個人創作的隱流,進而遊走連結,顛覆「遊手好閒」的價值觀,鼓動台灣庶民社會中玩樂自在、無目的性的勞動美學。這次涵蓋在「白屋事件」中的個展和「新台灣壁畫隊」的發起與全程參與,全面性地開展他的創造性實踐和長久以來在學院外建構的知識體系,讓本土文化中「仙」般的生活意念,著實地演練在當代生活的行動中,以文會友,但求「呼好塗」,弔詭地成就了海島文化、另類的文人美學。觀察委員 ─ 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