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台灣的國樂發展也在演奏技術上獲得具體的提昇。「雲山雁邈」旨在推廣優秀台灣作曲家作品,並觀摩海峽兩岸國樂名家之風 範,它邀集了大陸古箏演奏家吳莉呈現大陸作曲家陶一陌創作之協奏曲,並由本國演奏家演繹台灣作曲家劉學軒、陸橒創作之曲目。從兩岸文化交流的經驗之中,廣 泛地擷取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思想與哲學觀,傳承並開創台灣國樂的新頁。
小巨人絲竹樂團
以 絲竹樂編制為主,積極進行國樂推廣工作。自2002年起,積極與兩岸名家合作,策劃一系列「兩岸薪傳」、「絲竹室內樂」及「青年演奏家」音樂會。並於 2007年受邀至德國卡斯魯爾市新媒體藝術中心(ZKM,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演出,獲得熱烈迴響。
我們在策劃節目時懷抱著一種「展現國樂之美」的心情,在曲目的選擇上,做到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均衡,而非僅炫技式的表現。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小巨人絲竹樂團
編撰│盧家珍
2000 年十月,一群熱愛國樂藝術、並具有專業演奏水準的青年樂手們聚集在一堂,他們大都是學生時期參加台大「薰風國樂團」(NTU Chinese Music)的成員,因為喜愛國樂,便在樂團指揮陳志昇的號召下,籌組成立「小巨人絲竹樂團」(Little Giant Chinese Chamber Orchestra, “gCO”),以絲竹樂編制為主,積極進行國樂演出及推廣工作。時光荏冉,一晃眼便是十年,樂團不斷成長,如今已確實具備了「小巨人」的自信樣貌。
矢志樹立台灣國樂風格
小巨人絲竹樂團的音樂總監陳志昇,是台灣大學的微生物與生化學博士,高中時就已經開始擔任國樂社指揮,1993年後進台灣大學就讀,並考入台北市立 國樂團附設青年國樂團,1998年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期間,擔任台大「薰風」國樂團指揮。頂著高學歷的他,對國樂情有獨鍾,2000年籌組「小巨人絲 竹樂團」並擔任音樂總監,以「樹立台灣國樂風格」為樂團志向。
樂團成立之初,以十五人絲竹樂形式成團,後來為了因應音樂會需要,擴編成七十人制的大樂團。現在樂團會針對不同的音樂會來決定編制的大小,十分彈性,甚至在推廣性質的音樂會上,樂團還特別設有節目主持人與觀眾互動,希望讓大家更親近國樂。
「我們在策劃節目時懷抱著一種『展現國樂之美』的心情,在曲目的選擇上,做到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均衡,而非僅炫技式的表現。」陳志昇說,樂團的組成分 子多為自由演奏家,幾乎都來自音樂專業科系,在合奏能力上具有一定水準。由於年輕,在音樂上有較高的理想性與熱情,希望透過不斷演奏新作品,讓樂團展現創 新的風貌,尤其是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更是樂團堅持必須推動的方向。
一般「絲竹樂團」,僅是進行絲竹樂型式的表演。但小巨人絲竹樂團在節目的構思上,不斷地運用環境與人力資源,把國樂之美的各種可能性表現出來。因 此,除了一般常見的「絲竹室內樂」形式,樂團還制訂「弦樂室內樂」的編制方式,以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的組合,拓展國樂表演形式。
而由於樂團採行自由演奏家,而非固定團員制,因此在各個聲部的演奏人力調度上,可以根據樂曲需要增編低音聲部或豎琴等特色聲部的人員,不受限於制式 的行政運作,如此能呈現出理想的國樂交響化效果。這些富有新意的節目型態,可豐富台灣的國樂環境,使大家對國樂的發展投入更多的思索與關注。
兩岸薈萃十週年慶
自2002年起,小巨人絲竹樂團積極與兩岸名家合作,策劃一系列「兩岸薪傳」、「絲竹室內樂」及「青年演奏家」音樂會。並於2007年受邀至德國卡 斯魯爾市新媒體藝術中心(ZKM,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演出,獲得熱烈迴響。2005至2010年連續獲選為行政院文建會演藝扶植團隊,在藝術表現上備受肯定。
陳志昇認為,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台灣的國樂發展也在演奏技術上獲得具體的提昇,對於樹立具有精緻藝術價值的本土音樂風格,具有相當重要的意 義。而在倡導音樂的「本土化」之前,樂團仍需積極地從兩岸文化交流的經驗之中,廣泛地擷取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思想與哲學觀,以作為新時代音樂的重要內涵。
《雲山雁邈》即是在這個前提下企劃的音樂會,它是「小巨人絲竹樂團十週年團慶暨兩岸薪傳音樂會」系列之一,也是大陸巡演的行前公演,除了推廣優秀台灣作曲家作品之外,並觀摩海峽兩岸國樂名家之風範,進而拓展台灣青年演奏家的音樂內涵與舞台經驗,傳承並開創台灣國樂的新頁。
國樂的薪傳與創新
此次音樂會邀請了許多兩岸名家,大陸古箏演奏家吳莉世界首演大陸作曲家陶一陌新創作的古箏協奏曲《自在雲端》,小巨人絲竹樂團青年琵琶演奏家蔡思恩 演奏台灣作曲家劉學軒創作的《琵琶協奏曲》,樂團青年二胡演奏家何佩庭演奏台灣作曲家陸橒創作的二胡協奏曲《西秦王爺》,並由音樂總監陳志昇指揮演奏《雲 山雁邈》及《冬》等曲目。
陳志昇說,樂團希望音樂會能呈現多元豐富的國樂型式,因此在曲目安排上以不同器樂為主,作曲家也從中生代到資深,演奏家更是橫跨兩岸,讓聽眾能在一場音樂會中體現不同的音色和風格。
此次音樂會安排了兩首大陸作品,其中世界首演的為大陸作曲家陶一陌新創作的古箏協奏曲《自在雲端》,而台灣首演的則是大陸作曲家王丹紅的國樂合奏曲 《雲山雁邈》。其中,《雲山雁邈》取材於著名潮州箏曲《胡笳十八拍》,樂曲圍繞《胡笳十八拍》的主題作了發展、變奏、重構,並於高潮處完整再現這一主題, 在調式上也吸收了潮州音樂中「重六」與「輕六」的發展關係,再現漢唐大曲遺風及潮州音樂恢弘與大氣之美。
至於台灣作曲家陸橒創作的二胡協奏曲《西秦王爺》,則是2003年台北市立國樂團創作比賽第一名的作品。陳志昇說,當時主辦單位因為擔心大陸的作品 水準太強,還特別設置了「台灣作曲家獎」,沒想到比賽結果出爐時,前三名竟然都是台灣的作品,可見台灣的國樂創作水準已迎頭趕上。「當然,這些創新的作 品,其技術與難度也比以前高了很多!」陳志昇笑道。
經過十年的試鍊,小巨人絲竹樂團已成長為兼具演奏技術及藝術內涵的新生代樂團。團員們深自期許在每一場策劃及演出中,均能體現台灣新生代樂手的積極熱情,為根植於傳統的國樂藝術開創嶄新的風貌。
對發展逾半世紀的現代國樂合奏聲部織度提出各自主張,有效反映民族音樂的時代歷程。
入圍理由
以一群嚴選的國樂科班生為主體的「小巨人絲竹樂團」,近年在青年指揮家陳志昇帶領下,憑著扎實 的演奏功底與嚴謹的曲目建構,持續推出一場場回歸音樂基本面的精彩演出,在當前台灣各大國樂團致力推動跨界元素或劇場形式的變象中,塑造了純粹清新的不同 形象。《雲山雁邈》音樂會主打台海兩岸四位青年作曲家的現代民族管絃樂曲,曲風借鏡不同地方之傳統素材,並對發展逾半世紀的現代國樂合奏聲部織度提出各自主張,有效反映民族音樂的時代歷程。觀察委員 ─ 樊慰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