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 2010
第9屆
2011
表演藝術入圍

手持攝影機與以及舞者為中心的概念是創作SPIN最早的開端,「SPIN2010」乃自2006年發展至2010年,編舞家黃翊以錄像製造明暗,創 作出時空的流動感以及人與人之間變幻不居的互動。作品隨著每階段呈現也加入機械手臂規律的運轉,以及互動錄像裝置等科技媒材,展現各種交疊重新組合與變 形,把不可能看到的動作細節變換放大至無限,帶領觀眾穿梭於舞者肢體之間。

 

黃翊

作品曾被美國舞評家譽「舞蹈節最佳舞作」,年紀甚輕即以過人的編舞長才獲獎無數。在林懷民眼中是個「可怕的孩子」,深受林懷民器重。黃翊的作品層次豐富與肢體動作細膩,在影像和舞蹈的交織穿疊中,展示出深不可測的底蘊和無限可能的潛力。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成 立之初,以提升國家藝術水準為優先,世界知名藝術家陸續被引進,如紐約愛樂、瑪莎.葛蘭姆舞團、三大男高音等等。接著,兩廳院舞台上開始出現台灣自己的表 演團體,雲門舞集、無垢舞團、優表演劇場…他們先立足台灣,與國人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然後踏上國際舞台,向世人展現台灣藝術的美感。

編舞
黃翊
舞蹈排練助理
蘇佳伶
舞者
林柔雯、林祐如、張詩苑、廖筱婷、蘇嘉伶、胡 鑑、許哲倫、陳韋安、駱思維、蘇冠穎
行政暨技術統籌
事件工作室
機械臂互動裝置與影像製作
朗機工團隊 ─ 林昆穎、陳志建、張博智
機械臂主體製作
魚頭
環場電子音樂作曲
楊常青
服裝設計
楊妤德
2010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關鍵字

×35
  • 多媒體
  • 舞蹈
  • 互動錄像裝置
  • 攝影
  • 錄像
  • 音樂
  • 美術
  • 機械手臂
  • 科技
  • 機器
  • 身體
  • SPIN
  • 鏡像
  • 交疊
  • 變形
  • 動作細節
  • 數位藝術
  • 藝術與科技
  • 虛實幻境
  • 互動
  • 現代舞
  • 影像
  • 跨領域
  • 劇場
  • 機械裝置
  • 投影
  • 數位計算
  • 跨界合作
  • 觀眾與導演的視線交織
  • 現場與影像
  • 舞蹈的內部與外部
  • 機械與身體
  • 電子與數位
  • 旋轉與律動
  • 旋轉
+

藝術家談作品

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群像 ─ 黃翊

編撰│盧家珍

黃翊,一個27歲、靦腆害羞的大男孩,卻讓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戲稱為「可怕的孩子」。他整合了舞蹈、攝影、錄像、音樂、美術的美感經驗,打破視覺觀看邏輯,提出科技與舞蹈的創新論述,成為最令人期待的新生代編舞家。

兩廳院「藝像台灣」最年輕藝術家

讓攝影大師劉振祥、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以及藝術家袁廣鳴願意在繁忙的行程中,撥冗出席記者會聯手推薦;讓投影機領導品牌 Optoma奧圖碼及最具爆發力的LED研發製作公司新世紀光電願意贊助;也讓兩廳院將他最新作品《SPIN 2010》納入「藝像台灣」系列,創下本系列最年輕的藝術家紀錄。黃翊到底有什麼本事?

作品曾被美國舞評家譽為「舞蹈節最佳舞作」的黃翊,年紀輕輕就以過人的編舞長才獲獎無數,深受林懷民器重,多次應邀為雲門舞集2編創作品。黃翊的想 法獨特,除了舞蹈之外,錄像、攝影、裝置創作都是他涉獵的領域,而他最令人驚豔之處,便是將科技與舞蹈融合創發出新的表現語彙,讓舞評們忍不住讚嘆: 「這是個和任天堂一起長大的編舞家,他的眼球速度決定了思考的速度,過去無從拷貝,令人拍案激賞。」

的確,對於黃翊來說,科技就像空氣、水一樣自然。小時候,家裡買了第一台V8,黃翊和妹妹為龍貓玩偶拍定格影片;有了電腦,黃翊開始學習架設網站;學會跳舞、編舞以後,科技便成為他拓展舞蹈面相的利器。黃翊愛玩科技,但他清楚知道,科技只是工具,最後還是要回歸到身體。

《SPIN 2010》的進化過程

2010年2月底於實驗劇場發表的最新作品《SPIN 2010》,就是黃翊整合自己本身之經驗、經由跨領域元素融合、以打破視覺觀看邏輯的創作方式,探索舞蹈發展可能性的最新作品。

《SPIN 2010》是黃翊為期四年的創作計畫,原始的動機是車窗外連續不間斷的風景。從2006年起,黃翊手拿著攝影機,以舞者為中心繞圈拍攝,試圖創造舞台上連 續不間斷的演出畫面,此一潛力無窮的概念,獲得第一屆羅曼菲舞蹈獎助金;2007年,黃翊與朗機工合作發展機械手臂,獲邀參與法國安亙湖市數位藝術節 (Enghien-Les-Bains Centre des Arts),以錄像製造明暗,塑造時空落差的錯覺,演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2008年,黃翊受邀至國立台灣美術館呈現時,已發展出四面觀眾席、四面寬大螢 幕、十四台投影機,使更多光源與舞者互動,並以即時擷取互動影像及錄像創作的演出型態,大獲好評!

在《SPIN 2010》持續發展下,到2010年,黃翊刻意把人抽離,突顯機械與科技感,較少牽涉情感面向與個人生命經驗,大部份是展現肢體和特殊視覺感受,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角色界定,以概念性的方式,讓觀眾體驗到跟以往劇場的視覺經驗的不同之處。

於是,原本由舞者控制的機器手臂,進化為電腦控制,並在末端增設雷射光及可變色LED光源,讓機器手臂猶如一把雷射光刀,分別以垂直、水平的方式延 伸切割整個表演空間,創造出超現實流動空間感,讓觀眾可以同時看到實際舞台上的完整空間,以及舞台上方被切割的特殊鏡像空間。此外,可變換焦距、360度 移動的攝影鏡頭,將帶領觀眾穿梭於舞者肢體之間,將原本不可能看到的動作細節變換放大至無限,也讓原本單面向的舞蹈動作轉變成立體,並透過攝影中心點的不 斷變更,創造出驚奇視覺表現,打破觀眾以往的視覺觀看邏輯。

《SPIN2010》在編舞家與創作團隊彼此激發之下,充滿冷調的科技金屬感。觀眾席設四面,運用「鏡像」一方面保持舞者形象,另一方面破壞它,支 解後再重新拼貼,折疊成45 度、垂直、水平等效果,在牆面投影中呈現特異的身體與空間氛圍,藉由虛實空間予以人與物件之間的視角關係,使觀眾進入空間的同時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安靜的舞蹈工作者

黃翊是一位很安靜的舞蹈工作者,他總是安靜地觀察、安靜地學習,也安靜地編舞。身為一個編舞者,黃翊總是以提出問題的方式,開始一個作品,提出問 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然後繼續問下一個問題,因此,作品常常有理性、專注、澄澈的特質,不管是結合科技、或以純動作為出發點,他的舞作總會沿著探索主軸的極致延伸,抵達一處誠懇的、具人性溫暖的想像空間。 

今年,黃翊在舞蹈家許芳宜推薦下,成為美國舞蹈雜誌「25位最受矚目的舞蹈工作者」。也是今年,黃翊入伍當兵,抽中金馬獎。他說:「我會好好珍惜這一年的時間,掃地可以只掃到落葉跟泥土,甚至還有滾動的果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對於未來,黃翊早已不斷計劃著全然不同的面向,接續《SPIN》將放置更多人文思考,型塑不同的發展。至於要如何給予科技與舞蹈這兩端的新價值期許?你永遠猜不到他的下一步要怎麼走!

評審談作品

結合機器與科技的可能性創造一種感官的新視角。

入圍理由

黃翊,一位令人矚目的新生代編舞者。樂於嘗試新實驗並將它實現在作品上而令人為之亮眼。 《SPIN 2010》結合機器與科技的可能性創造一種感官的新視角,同時帶給觀者視覺上豐富的圖像與想像。整個作品中,舞者雖然只是演出者之一,但與機器之間的默契需有高超的敏銳度與精準的時間拿捏,才能完成作品的完整性。對編舞者而言,如何讓舞者與機器共舞而相得益彰,的確是相當難度的挑戰。觀察委員 ─ 梁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