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樂園:從菜園中誕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
許淑真、盧建銘個展(策劃)
第8屆
2010
視覺藝術獎

在國際上大量討論著原住民、殖民與移民歷史中交錯複雜的處境與議題,以及正視政治難民、經濟難民、與環境難民處境的當下,撒烏瓦知部落恰似乘載著文化、族 群、與基本生存議題的方舟,依著山、河、海而生存,希望重建的不只是房子,是未來能夠脫離自絕式經濟發展的水岸文化。相較於社會地位與經濟的弱勢,撒烏瓦 知的阿美文化與永續生活模式的強勢,是這次展覽最重要的內容。

 

許淑真

曾任醫檢師工作、劇場和藝術創作與社區營造經驗的許淑真,曾以策展人與藝術創作囊括數個國內外藝術 獎項。多重身分與跨領域經驗導致她日後跨界創作的傾向,數年內她累積大量、性質各異的豐富作品與策展,除了受邀參加許多項國內外重要當代藝術聯展與藝術節 外,也常常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並多次執行跨領域與跨國合作計畫。



盧建銘

從1997年至臺灣南部任教及研究以來,體會到臺灣的文化發展有很強的區域文化及部落文化的現象,而不是當代現有社會的專業分工的情況,許多的城鄉發展都不是現有的專業可以解決的,相對的有大量的社會問題是來自於分科專業知識及技術與實際臺灣現況的分離。

2009
從菜園中誕生:新樂園藝術空間 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新濱碼頭藝術空間

關鍵字

×98
  • 造屋
  • 裝置
  • 建築
  • 植物
  • 攝影
  • 故事
  • 阿美族
  • 原住民
  • 殖民
  • 政治難民
  • 經濟難民
  • 環境難民
  • 族群
  • 水岸文化
  • 永續生活
  • 城市的底層
  • 生存權
  • 合法居住
  • 生活態度
  • 文化記憶
  • 生產勞動
  • 貧窮
  • 資本主義
  • 抗爭
  • 生活方式
  • 新樂園
  • 菜園
  • 誕生
  • 藝術行動
  • 城市美學
  • 居住空間
  • 桃園
  • 撒烏瓦知部落
  • 模板
  • 河岸
  • 錄像
  • 影像
  • 撒屋瓦知部落
  • 土地正義
  • 田野調查
  • 建屋
  • 站板
  • 原物件
  • 常民
  • 河灘地
  • 文件性(documentality
  • 假設工程
  • 生態藝術
  • 社區(部落)集體行動
  • 馬撒哥魯(Masakero大會舞)
  • 卡其達岸Kakita'an文化交流)
  • 棧板
  • 抗爭卡拉OK
  • 山河海採集地圖
  • 事件
  • 建屋行動
  • 都市原住民
  • 河岸阿美
  • 經濟結構
  • 都市邊緣
  • 板模工
  • 部落自主重建
  • 阿美族國歌
  • 壓制歷史
  • 壓迫底層
  • 集體知識
  • 漂流單位
  • 文化強勢
  • 居住正義
  • 經濟(文化)交換
  • 環境人類學
  • 物質文化
  • 築屋行動
  • 部落抗爭史實
  • 偽攝影機
  • 南島語族
  • 族群性格
  • 信仰
  • 文化認同
  • 鄉土神學運動
  • 島內移民
  • 植物新樂園
  • 邦察Pangcah
  • 河岸菜園
  • 野生採集
  • 阿撒灣adawang聚會所)
  • 達魯岸(talo'an農寮)
  • 櫓榪(lpma'家屋)
  • 撒烏瓦知(Sa'owac河邊
  • 古義邊陲)
  • 捕魚祭(Pakelang完工捕魚式)
  • 活動
  • 聚會
  • 交換
  • 部落
  • 安居
  • 安居我
+

評審談作品

為台灣藝術界的國際想像,表達另一種可能。

入圍理由

許淑真、盧建銘在藝術空間的「造屋」的行為,撼動了城市的底層,撒烏瓦知部落潛入都市人的生活縫隙,他們進行一場生存權的反侵略,以城市廢棄的模板、建材來虛擬重構部落的住所,宣稱「合法居住」的基本權。展演的本身結合族人的生活態度、文化記憶、生產勞動等,以貧窮的力量對抗著強大的資本主義,跨越了城市美學的虛飾與矯情。社會的失衡帶給我們思考與反省的機會:藝術與社會環境的依存關係?藝術工作者如何在社會運動裡辨識自我的定位?藝術行動是象徵性的,還是該挺身抗爭?觀察委員 ─ 陳冠君

得獎理由

「植物新樂園:從菜園中誕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許淑貞、盧建銘個展(策劃)」,在台灣藝術界帶出豐富的議題,他們以藝術家角色持續介入社會,將參與過程的各個面向加以藝術的整理,這種模式確實開拓了台灣藝術家角色的另一種定義。

而他們整個創作計畫與行動是極具企圖的,他們期待在台灣的中產品味之外,建構另一種品味體系,與阿美族群結合,使這個企圖更落實在實土環境中。 許淑貞、盧建銘和原住民部落合作,謹守藝術家本份的參與,在阿美族傳統文化和藝術家角色中,他們也建立了漢人參與原民社會的一種模式。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這種小屋形式的作品也創造出了很獨特的空間,能刺激當代藝術領域關於裝置藝術的新的可能性。這件作品以非常人性以及文化性的角度探索了居住空間、生活方式、建築以及人類所真實生存的世界,並且對不同的文化場域提供豐富的知識。

這個展覽也明朗化了台灣藝術上「本土、國際」的長期議題,這個完全「本土」的展覽,是自然的存在當下的國際藝術脈絡的,就此,也可望為台灣藝術界的國際想像,表達另一種可能。決審團 ─ 李俊賢、薛保瑕、建畠 晢、葛拉姿亞‧格隆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