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希望之海」的巨幅蚵貝壁畫,經過半年的藝術行動期,由策劃人許秀雲召集了藝術家、當地環境社團、中學生、漁民、蚵婦等,用當地特產蚵貝殼為材料,在高十公尺、寬八公尺、約三層樓高的高牆上,刻畫著大型工業煙囪下討海人的意象。由牡蠣殼拼湊的工廠煙囪冒出了灰煙,佔據整片天空;以木炭堆起的大眼望向大海,是村民無聲的盼望。白色海鷗是由文蛤串聯而成、以孔雀蛤與大鳳螺勾勒出青蚵嫂常年忙碌的身影、漁民常喝的蔘茸藥酒瓶則化身為綠色海浪,貝類做成的漁船隨著波浪載浮載沉。台西人引以為傲的養殖漁業、討海人的形象、與居民糾纏不休的工廠,這些元素都生動地被放入這幅全台最大的蚵貝壁畫中。
《台西-希望之海參與式蚵貝壁畫》讓偏遠、弱勢地區的人民擁有可以發聲、表達的公共空間,它不只是一個藝術完成品,而是一個藝術新價值發現的過程,一場環境行動,也是對於偏遠地區社會文化議題的整體關照。
策劃人許秀雲
策劃人許秀雲記得自己國小低年級時很愛畫圖,但卻因未得獎而放棄畫筆。多年以後,許秀雲在舊金山策動完成一幅跨國青年共同合作的「California Dreamin’」壁畫,於是她開始思考藝術與偏遠沿海地區弱勢階層的關係。因此《台西-希望之海參與式蚵貝壁畫》,對她而言,是一場跨國NGO藝術行動的在地轉化歷程,它並非只是形式的移植,而是核心精神的保留以及模式的再創造,藉此發展出適合本土偏遠地區的行動模式以及日後跨國藝術社群的文化串聯。
對照當前新世代藝術家高度個人主義的傾向,此作以優異的執行力,兼具國際視野的公共論題探討,展現出當代藝術疆界之外的能動性。
入圍理由
1. 作品巧妙運用在地出產、也形成環境問題的蚵貝材料,予以再利用,同時引導缺乏文化資本的地區學生參與創作,在過程中指認、討論地方工業污染的問題,藉此又引發更多公眾的參與及討論,讓人看到藝術介入社會的巨大連鎖效益。
尤其作品由一個非藝術訓練背景的策劃人組織、完成,以公共議題為訴求,憑藉積極的熱情,連結多方資源,創造公眾對話平台,打破藝術只有學院/專業才能把玩的迷思,對台灣許多缺乏批判意識的介入空間藝術裝置是個啟發,也對台灣稍顯疲弱的環境運動開啟更大的想像可能。
2. 《希望之海》是近年來少數探討公共性的傑出當代藝術計畫。來自都會成長背景的年輕作者,有感於偏遠地區隔代教養、城鄉失衡、生態破壞的環境課題嚴峻,進而以跨國學習社區壁畫的實踐形式,成功整合雲林週邊的地方社運團體、環保團體、進步知青,並擾動了當地水產養殖業、高度污染的重工業、缺乏教育與文化資源的學校。特別的是,作者並不標榜創作背景的學院標籤,亦不以藝術家或策展人自居,而是以行動者的身分,主動介入此一全球╱在地的雙重空間,探詢底層階級以藝術發言的可能。對照當前新世代藝術家高度個人主義的傾向,此作以優異的執行力,兼具國際視野的公共論題探討,展現出當代藝術疆界之外的能動性﹙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