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之名
第6屆
2008
視覺藝術入圍

台灣的現代美術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建立基礎,七○年代以後,美術界陸續整理了很多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資料,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仍有待更多人投入。在這個部分,紀錄片界一直是缺席的。目前關於台灣視覺藝術的紀錄片,多半以個別藝術家為拍攝對象,少以較宏觀的立場提出對藝術的看法。公視以兩年半的時間拍攝紀錄片《以藝術之名》,以百年來、台灣的視覺藝術為主題,大規模拍攝台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這八集內容並非斷代的美術史,而是從議題出發,企圖理解台灣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討論的範圍涵括主體性、族群、水墨、現代、性別、跨界及全球化等議題,為台灣的首度嘗試。其中所拍攝的三十位藝術家均創作長達十年以上,片中呈現他們的新作、創作歷程以及重要的代表作品,深入探索他們的創作內涵。這些影片標誌著藝術家的生命軌跡,也成為我們理解藝術家最珍貴的資產。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顧名思義,是接收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公視節目不以單一節目吸引大量觀眾,而是透過整體節目表的安排,由多元樣貌的節目來滿足不同族群,或不同愛好者的特殊需求。以多元的視野、多樣的風貌和高品質的專業製作來服務公眾,促進教育文化的發展。

2007
公共電視台

關鍵字

×7
  • 藝術之名
  • 錄像
  • 社會
  • 社教
  • 歷史
  • 反思
  • 反思我

評審談作品

《以藝術之名》展現出為「台灣美術」存史與立論的積極意義。

入圍理由

1. 公共電視網羅新一代的紀錄片工作者,以台灣當代藝術為內容,製播具有教育意義的系列節目,為台灣當代藝術留下另一形式的重要文獻。打破年代論或者列傳式的藝術家個人紀錄型態,《以藝術之名》採議題主軸的方式,介紹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創作。在社會背景、個人創作觀、創作過程、藝評論述的交叉鋪陳之下,建構文字與展覽檔案之外的台灣當代藝術紀錄。 

2. 《以藝術之名》展現出為「台灣美術」存史與立論的積極意義。此作首先以現代性的議題,分別切入「日治」與「戰後」兩段早期視覺主體萌發的情境;而在紀實功能之外,也以性別、族裔、全球化等重要議題,探討八○年代以來的台灣當代藝術。《以藝術之名》的歷史觀,有別於純粹紀錄史料的紀錄片實證史學,而是在史料與訪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開拓出以批判性觀點來詮釋系譜與檔案的豐富可能,此作不僅呈現出以影像書寫歷史的價值,也揭示我們當前以影像歷史介入公共論域的潛能與挑戰。